腊尾江头绽早梅,浮梁银汉亘昭回。不须桂楫迎桃叶,步步金莲夜夜来。
猜你喜欢
平沙浅草接天长。路茫茫。几兴亡。昨夜波声。洗岸骨如霜。千古英雄成底事,徒感慨,谩悲凉。
少年有意伏中行。馘名王。扫沙场。击楫中流,曾记泪沾裳。欲上治安双阙远,空怅望,过维扬。
路茫茫,
昨夜波声,
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《江城子》,此外,词人把自己不能“馘名王,扫沙场”(馘,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)的原因,归结为“欲上治安双阙远”(治安,贾谊曾作《治安策》评议的时政。双阙,指代朝廷),等于说兴亡的关键、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,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。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,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。
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。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。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:“平沙浅草接天长,路茫茫”、“昨夜波声,洗岸骨如霜。”即仅仅是沙、草、天、路。这些单调的景物,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。再说,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“平”“浅”“长”“茫茫”等修饰语,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、凄迷的图画,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。“昨夜波声”一句表面写波涛,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,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。把这一句同“洗岸骨如霜”放在一起,夏承焘说:“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,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。”(《唐宋词选注》)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。
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。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,痛悼国家不幸,这是“今”;可是词篇中又有“几兴亡”一句,接下去还有“千古英雄成底事”,这是“旧”。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,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;相反,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,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。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,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,壮志难酬,只能“徒感慨,漫悲凉”。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。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(汉文帝时宦者,后投匈奴,成为汉朝的大患)和“馘名王,扫沙场”的雄心壮志,甚至象祖逖的样子,在中流击楫,立下报国誓言。这样,有千古、少年时、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,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,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。(李济阻)
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。前五句写见闻,结尾处点维扬,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,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,这样能使结构紧凑,抒情集中,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。
□□□。鸣金鼓。马模起。士激怒。清埃飞。连日月。
恩普洽。威令行。身非金石。名俱灭焉。
前年与君登祝融,今日共上飞云峰。我年逾八君望七,如此嘉会能几逢。
朱陵朱明本一天,风花雪月将无同。愿君且莫动归念,无穷花鸟在春风。
柳营深处绿依依,雉堞云屯壮国基。誓欲斩蛟临沔水,剩夸跃马过檀溪。
婺城盛说东莱学,渭水犹传吕望碑。文武一家今有后,抚摩戎伍煦寒饥。
长水村遥,南湖南畔,燕梢曾播。访秋锦、但见筼扉冷枫锁。
主人凤邸浮骖去,算分得、燃藜夜火。又谁知依旧,芳兰未解,芰衣尘涴。
无那。且高卧。判钓雨锄云,这番真个。呼来妓舸。便教并载容我。
往还越角吴根路,莫远了、横山半逻。更约尔、耒边人,一笛渔歌共和。
参军欲往濠梁日,珍重珠筵一见招。东郭云中藏雁塔,夕阳山外起霞标。
竹林二阮期横榻,桑梓群公故驻轺。梵乐仙歌喧入座,南薰披拂似虞韶。
汉室开基第一功,善哉能始又能终。
直疑后日赤松子,便是当年黄石公。
用舍随时无分限,行藏在我有穷通。
古人已死不复见,痛惜今人少此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