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死茫茫总别离,鱼书才到讣音随。凋零耆旧今方尽,谈话风流转合思。
嬴博祗将魂气接,枌榆先与首丘期。大招何事偏称宋,唐景由来怅所师。
猜你喜欢
西州陈迹黯悠悠,泪滴遗文不自收。讥评小诗如法律,提携晚进胜同游。
松圆阁在苔应满,花信楼空月自流。独有禅心将得去,幻形真作渡神舟。
病起恹(yān)恹、画堂花谢添憔悴。乱红飘砌(qì)。滴尽胭脂泪。
惆怅前春,谁向花前醉。愁无际。武陵回睇(dì)。人远波空翠。
大病初起,精神困倦,画堂里落花满地,使我平添了几许愁绪。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飞舞,坠落到石阶上,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泪,让人心碎。
春天匆匆而逝,人也别离,与谁在花前共舞?愁绪如海,无边无际。转首回望那驻春藏人的好地方,而人在千里之外,只有碧波依旧浓翠。
参考资料:
1、李静等.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.北京:华文出版社,2009:236-237.
2、吴昌恒等.古今汉语实用词典.成都:四川人民出版社,1989:336.
恹恹: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。一本作“厌厌”。砌:台阶。
武陵:这里指武陵溪,语出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。回睇:转眼而望。
此词抒发了作者病体初愈、徘徊香径时,悼惜春残花落、感伤年华流逝的惘怅和哀愁。
词的上片,情景交融,辞意凄婉。“病起恹恹”,即《青箱杂记》所说的“一日病起”,这句是实写作者当时的情况。由于生病,心绪愁闷,故见画堂前正在凋谢的花枝,也好像更增添了几分憔悴。“画堂”句,不仅点出了暮春的节候特征,而且亦花亦人,花人兼写:“憔悴”,既是写凋谢的花,也是写老病的人;人因“病起恹恹”,而觉得花也憔悴;而花的凋谢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“恹恹”。“乱红”两句,紧承“画堂”句,进一步描绘物象,渲染气氛。有“画堂花谢”,即有“乱红飘砌”。“砌”应“画堂”,“乱红”应“花谢”,连环相扣,正是作者用笔缜密之处。“滴尽胭脂泪”,则情浓意切,极尽渲染之能事。“胭脂泪”,形象地描绘“乱红”的飘坠,赋予落花以伤感的人情,同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伤感。
下片转入怀人念远。“惆怅”两句,写前春人去,无人在花前共醉,只有“惆怅”而已。“惆怅”之至,转而为“愁”,愁且“无际”,足见其怀人之深。最后两句,更以特出之笔,抒发此情。“武陵回睇”,即“回睇武陵”,由结句的“波空翠”看,作者当是由眼前的“乱红飘砌”而联想到“落英缤纷”的武陵溪,而那里正是驻春藏人的好地方。但这里并非是实指,而是借以代指所怀念的人留连之地。不过,人在远方,虽凝睇翘首,终是怀而不见,望中徒有翠波而已。“空”字传神,极能表现作者那种怅惘、空虚的心情。
由落花而伤春,由伤春而怀人,暗寄时事身世之慨,全词闲笔婉妙,深情幽韵,若不能自胜。这种情调与政治舞台上刚毅英伟、喜怒不见于色的韩琦绝不相类。同样的情况,还有范仲淹、司马光等,皆一时名德重望,他们都写过艳丽的小词。其实,这倒是一种正常现象,如杨慎《词品》所说:“人非太上,未免有情。”唐韩偓《流年》诗有云:“雄豪亦有流年恨,况是离魂易黯然。”再者,这与词的发展特点有关。词之初起,便以抒情为上,《花间》之后,便形成了婉约的传统,韩琦生活的那个时代,词还没有突破这个传统。
桂树鸳鸯起,兰苕翡翠翔。
风高丝引絮,雨罢叶生光。
蝶粉花沾紫,蜂茸露湿黄。
愁酲与消渴,容易为春伤。
山房客梦惊,槐厅雨清绝。
蕙炉香寂寞,半挂北窗月。
重城车马动,起坐候明发。
华盖望宸居,烟飞隔双阙。
已逢妩媚散花峡,不怕艰危道士矶。
啼鸟似逢人劝酒,好山如为我开眉。
风标公子鹭得意,跋扈将军风敛威。
到舍将何作归遗,江山收得一囊诗。
爱才成癖谓公偏,吐握曾闻古下贤。嗟我怀人无所报,一罂将汲惠山泉。
俯视沧溟,屏山掩映,万重松桧森然。金波滚滚,云锁翠峰巅。
书对清光浩渺,更阑显、月印新鲜。圆明聚,红霞影里,捧出洞中仙。
无初真面目,如今了了,高卧云轩。为丹炉无漏,颐养三千。
圣祖垂光下降,诸天举、婴子朝元。功成也,金书紫诏,常在玉皇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