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世投闲粤海东,满轩和气透帘栊。优游霁月光风表,笑傲春台玉烛中。
万物有天皆畅达,寸心无地不昭融。多情更爱门前水,长似虚灵一鉴空。
猜你喜欢
竹里一枝斜,映带林逾静。雨后清奇画不成,浅水横疏影。吹彻小单于,心事思重省。拂拂风前度暗香,月色侵花冷。
虎符缠臂,佳节又端午。
门前艾蒲青翠,天淡纸鸢舞。
粽叶香飘十里,对酒携樽俎。
龙舟争渡,助威呐喊,凭吊祭江诵君赋。
感叹怀王昏聩,悲戚秦吞楚。
异客垂涕淫淫,鬓白知几许?
朝夕新亭对泣,泪竭陵阳处。
汨罗江渚,湘累已逝,惟有万千断肠句。
全词艺术特色,至少有六点值得推介:
一是咏今叹古,在上片极力渲染当下“端午”诸种盛况,却重在下片“感怀”,“借古”而“启今”也。
二是动静结合,“缠臂”、“纸鸢舞”、“香飘”、“对酒”、“争渡”、“呐喊”、“凭吊”、“诵君赋”、“吞楚”、“垂涕”、“对泣”等是为“动”,“虎符”、“粽叶”、“艾蒲”、“青翠”、“新亭”、“陵阳”等是为“静”;动与静自然转合,在“动”与“静”的变化之中,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千年。
三是明暗结合,明写屈原,直接抨击楚王“昏庸”,暗讽时政,锋芒指北宋王朝,将苏轼自己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,却不露痕迹。
四是虚实相间,叙说眼前庆祝端午诸景,是“实”;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为“虚”;“虚”写屈原,实及自己,慨古人之忧,发今人之叹。
五是前呼后应,前有“辟邪”之“虎符缠臂”、“艾蒲青翠”,后有“怀王昏聩”、“新亭对泣”;似乎旧恶未去,新恶难除。前有“香飘十里”,后有“湘累已逝”;前有“诵君赋”,后应“断肠句”。
六是词中有景,景色如画,画里“有话”。且看上片,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,扑面而来:童之臂、门之艾、菖蒲之剑、风筝漫舞、对酒当歌、龙舟竞发、诵君之赋,哪个不是美轮美奂的图画?再看下片,怀王之昏、秦之吞楚、异客垂涕、新亭对泣、汨罗江渚,哪一个不是再现历史的沧桑?这些词中之境,如诗如画,一唱三叹,色香味俱全,岂非神来之笔?
我祖学芦山,潜光玩诗书。君家独先觉,一见矜里闾。
固有如陈平,长贫贱者乎。青云果自致,远鉴惊群愚。
鸣风兆有妫,懿占信不诬。粲然诸子贤,仕各列大夫。
号称万石君,盛事衣冠无。声华辉图史,岂独荣枌榆。
外族继清高,耻为事物拘。未尝入城府,奕世风不渝。
宜有羔雁求,怪其久阙如。君来就乡赋,信足光庆馀。
郡守劝驾行,紫庭与计俱。努力事学问,豫章擢扶疏。
游子怀故乡,矧伊接葭莩。勉率为歌诗,尚能念起予。
北院人稀到,东窗事最偏。竹烟行灶上,石壁卧房前。
性拙身多暇,心慵事少缘。还如病居士,唯置一床眠。
椒花几度颂千春,惆怅瞻云祗远臣!海国尚留桑版旧,山家又见柳条新。
三年啮雪双蓬鬓,万里乘风七尺身。赖有老成迟剑履,相看端笏对枫宸。
鸣佩下紫霄,岩岩府中趋。冠盖灿以繁,群吏肃前隅。
晨风振远楹,宿鸟鸣高梧。起步忽不惬,叹此中怀孤。
杨雄草太玄,相如奏子虚。执戟亦云晚,游梁意何迂。
西京有七贵,黄金步天衢。朝欢浃车马,夕燕纷笙竽。
富贵讵可常,为乐亦须臾。嗟彼荣华观,耽此寂寞涂。
取舍一何戾,志各有所须。烈士多苦心,斯言良不诬。
庙枕洞庭波,招魂荐楚歌。灵风鼠雀避,落日鹿麋过。
东国终为沼,南兵不渡河。江淮形胜地,保障近如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