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杖谯楼血肉飞,少年帕首奋重围。惜君生后陈同甫,独使丹阳有布衣。
猜你喜欢
凉月如眉挂柳湾,越中山色镜中看。
兰溪三日桃花雨,半夜鲤鱼来上滩。
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,月光清朗,凉爽宜人。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,煞是好看。
淅淅沥沥的春雨,下了三天,溪水猛涨,鱼群争抢新水,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。
参考资料:
1、于海娣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255
凉月:新月。越: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,今浙江省中部。
兰溪:兰溪江,也称兰江,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,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。桃花雨: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。三日:三天。
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。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。
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,除有特殊背景外(如刘禹锡《踏歌词》)取景多在日间。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,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、鲜妍明媚,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。此篇却独出心裁,选取夜间作背景,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。这是它在取材、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。
“凉月如眉挂柳湾”,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:一弯如眉的新月,映射着清冷的黑暗,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。雨后的春夜,月色显得更加清澄;时值三月(从下文“桃花雨”可知),柳条已经垂缕披拂。眉月新柳,相映成趣,富于清新之感。
“越中山色镜中看”,此句转写水色山影。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,故称“越中”。“山色镜中看”,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,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。句内“中”字复迭,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,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,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。
“兰溪三日桃花雨,半夜鲤鱼来上滩。”船继续前行,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。听到滩声哗哗,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,兰溪水涨,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。在滩声中,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,诗人又不禁想到,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,在奔滩而上了。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,每有绵绵春雨。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,能使江水上涨,却不会使水色变浑,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,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,则自无“山色镜中看”的清澈之景。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。因是夜中行舟,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,这里特意选用“桃花雨”的字面,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;夜间本来比较宁静,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,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。实际上,这里所写的“三月桃花雨”与“鲤鱼来上滩”都不是目接之景,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,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。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。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,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。
通观全诗,可以发现,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,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,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,生趣盎然。而这,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,渔家的欢乐之情。
何年劚到城,满国响高名。半寺阴常匝,邻坊景亦清。代多无朽势,风定有馀声。自得天然状,非同涧底生。
请缨雅许附元戎,心胆嵯峨百战中。即此便当倾我辈,不须重问楚人弓。
天涯留滞岁将除,短发萧条叹客居。
枫叶共飞游子梦,梅花不见故人书。
云浮关树千山尽,夕照江烽万里余。
回首旗亭心更远,每看征马一踟蹰。
空阶日夜梅霖滴,滴碎人心未肯休。
山郡城沉遥可骇,水乡田没更胜忧。
民饥盗起关时事,米尽薪殚滞客楼。
燕玉谁家政微醉,倚栏撩鬓插红榴。
踏软尘之陌,倾一见于月肤;会采蘋之洲,迷千娇于雨梦。
且蛾眉有伐性之戒,而狐媚无伤人之心。既吐艳于幽闺,能齐芳于节妇。
果六尺之躯不庇其伉俪,非三寸之舌可脱于艰难。
尚播遗声,得尘高会。
沉沉雁沼郁栖连,隐隐龙宫熠耀然。濛晴零雨东山下,䬃转薰风南陆边。
可怜合晕晖玄夜,可惜分华族绛天。绛天玄夜景微茫,水簟银床漏未央。
谁家院落非天烛,何处园林不夜光。夜光瀼露下,天烛凉氛泻。
阴火遥穿翡翠帘,流星近度鸳鸯瓦。此时蟋蟀罢宵征,此际蜩螗停沸声。
长门团扇斑姬闼,阿房卷衣秦后屏。苏妇下机妆不理,卓女当垆酒半醒。
为见流萤思远道,为感流年惜芳草。暝看双星烱不眠,晓望长河白如扫。
荡子从军向月支,闺人对影滞秋期。蚕书宛转连环字,雁帛殷勤织锦诗。
愿得逢君拾光彩,不教贱妾敛愁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