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日蒙刘景文以古画松鹤为寿且贶嘉篇次韵为

起个诗意的名字
问予一室间,宁有千里廓。
尘心洗长松,远意发孤鹤。
生朝得此寿,死籍疑可落。
微言在参同,妙契藏九籥。
故人有奇趣,逸想寄幽壑。
霜枝谢寒暑,云翮无前却。
何须构明堂,未羡巢阿阁。
缅怀别时语,复作数日恶。
诗腴固堪餐,字瘦还可愕。
高标忽在眼,清梦了如昨。
君今哙等伍,志与湛辈各。
岂待相顾言,方为不朽托。
子云老执戟,长孺终主爵。
吾当追乔松,子亦鄙卫霍。
作者头像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猜你喜欢

呦呦双鹿庆云堂,仙子驰来献寿觞。翘首天台在何许,桃花流水路茫茫。
去年同渡江,江上风雷恶。
与君相後先,夜向芦洲泊。
君今作邑太行阳,八月黄河雁初落。
汉家借寇吏正闲,到喜秋城罢严柝。
芙蓉金菊斗馨(xīn)香。天气欲重阳。远村秋色如画,红树间疏黄。

在节气接近重阳的时侯,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。远处的乡村,秋色如画中一般美丽,树林间从浓密的红叶中透出稀疏的黄色.真是鲜亮可爱。

芙蓉:荷花;金菊:黄色的菊花;斗:比胜;馨:散布得很远的香气。天气:气候;重阳:农历九月九日,重阳节。红树:这里指枫树;间:相间,夹杂。

流水淡,碧天长。路茫茫。凭高目断。鸿雁(yàn)来时,无限思量。

中原地区,秋雨少,秋水无波,清澈明净;天高气爽,万里无云,平原仰视,上天宽阔没有边际,前路茫茫,把握不住。登高远望,看到鸿雁飞来,引起头脑中无限的思念。

流水淡:溪水清澈明净。碧天:碧蓝的天空。茫茫:广阔,深远。目断:指望至视界所尽处,犹言凝神眺望;凭高目断:依仗高处极目远望,直到看不见。鸿雁:即“雁”。大的叫鸿,小的叫雁。思量:相思。

[赏析]

  此词以写景为主,上片点明“天气欲重阳”,下片以“凭高目断”相照应,可知此词为重九登高所作。词中通过对节令、景物、环境的描写,烘托出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气氛,最后以“无限思量”点出主题。

  词起两句:“芙蓉金菊斗馨香,天气近重阳。”选出木芙蓉、黄菊两种花依然盛开、能够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表现“重阳”到临前的季节特征。接着“远村秋色如画,红树间疏黄”两句,从近景写到远景,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,从花写到树。秋景最美的,本来就是秋叶,这里拈出树上红叶来写,充分显出时令特征。红树中间还带着一些“疏黄”之色,树叶之红是浓密的,而黄则是稀疏的,浓淡相间,色调更丰,画境更美。

  下片“流水淡,碧天长,路茫茫”三句从陆上写到水上,从地面写到天上。着一“淡”字,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,秋水无波,清光澄净之景致;而天高气爽,万里无云,平原仰视,上天宽阔无际,于是,又用一“长”字状天。这两字看似平常,却很贴切。上面景语,用笔疏淡,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。至“路茫茫”三字,则带感慨情绪:前路茫茫,把握不住。接下去:“凭高目断,鸿雁来时,无限思量”写久久地登高遥望,看到鸿雁飞来,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。

  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指出:“一切景语,皆情语也。”此词之写景正与此境相合。正因为前面所写之景蕴含着作者的感情,因此最后点题水到渠成,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石延博.宋词:中国和平出版社,2004:29-30.

2、陈耳东,陈笑呐.情词:陕西人民出版社,1997.:220-221.

3、费振刚主编陶尔夫杨庆辰著.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晏欧词传:吉林人民出版社,1999:124.

4、曹宁子.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二:甘肃文化出版社,2007:51.

石浅洞门深,潺潺万古音。似吹双羽管,如奏落霞琴。
倒穴漂龙沫,穿松溅鹤襟。何人乘月弄,应作上清吟。
扈圣尊皇极,真人握赤符。梯船初入贡,舆地夜披图。
力战非天意,赓歌奉睿谟。花卿虽猛将,绝世可能无。
蝗莫飞,蝗莫飞,闾阎赤子方啼饥。蝗莫育,蝗莫育,田野青苗未成熟。
汝飞漫天复育子,将使吾民骈首死。吾受命,吾专城,誓与吾民同死生。
汝不尽灭吾不去,吾曹与汝元无情。手疮痍,面黧黑,郊原弥望黄云色。
往事思量否。最难忘、踏青期近,弓鞋同绣。斗草寻花惊蝶梦,小燕呢喃如咒。
怎一霎、雨僝风僽。肠断临歧无一语,只啼痕、万点沾衣透。
空彳亍,把衫袖。
离愁脉脉浓于酒。最无情、清秋残照,两行疏柳。行矣长途须自爱,莫共黄花争瘦。
算枫落、吴江时候。烟水归帆安稳到,寄双鱼、慰我眉间皱。
家山约,盼携手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