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名早已压人寰,手握枢机鬓未斑。
嘉会宛如鱼在水,远猷直放马归山。
风生帷幄深沉处,春在边陲广莫间。
闻说吴儿眠正熟,月明夜户不曾关。
猜你喜欢
宋有狙(jū)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;狙亦得公之心。损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俄而匮(kuì)焉,将限其食,恐众狙之不训(xùn)于己也。先诳(kuáng)之曰:“与若芧(xù),朝三而暮四,足乎?”众狙皆起怒。俄而曰:“与若芧,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”众狙皆伏而喜。
宋国(今商丘)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,他很喜欢猕猴,养的猕猴成群,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,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。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,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。但是不久,家里缺乏食物了,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,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,就先骗猕猴们:“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,早上三颗,晚上四颗,这样够吗?”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,都跳了起来。过了一会儿,他又说:“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,早上四颗,晚上三颗,这样足够吗?”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,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。
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狙公:养猴子的老头。解:了解,理解,懂得。狙:猴子。意:心意。得:懂得。得公之心: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。损:减。口:口粮。充:满足。欲:欲望,要求。俄而:一会儿,不久。匮:缺乏。限:限制。恐:恐怕。驯:驯服,顺从,听从。引申为服服帖帖。诳:欺骗。之:代词,它,代指猴子们。与:给。若: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,代“你”、“你们”,文中指猴子们。芧:橡树的果实,俗称“橡实”。朝:早上。足:够,足够。众:所有的。皆:都。起怒:一齐生气起来。怒:恼怒,生气。伏而喜: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(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)。
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,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,是《庄子·齐物论》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,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,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,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。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“大块”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。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,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,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。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,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。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,因为人的一生一死、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,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,也没有得到什么。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,本质只有一种。宋《二程全书·遗书·十八·伊川先生语》:“若曰圣人不使人知,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?”遗憾的是,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,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,把它和“朝秦暮楚”混淆了。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,秦、楚两大强国对立,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,一会儿倒向楚国。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,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,时而倒向苏联。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,但以讹传讹,天长日久,大家也就习惯把“朝三暮四”理解为没有原则,反复无常了。
乱臣倾庙社,祸本久胚胎。
万里金城坏,千原铁骑来。
人心今日异,天意几时回。
痛哭英雄老,凄凉卧草莱。¤
夙爱山水游,兹山屡延赏。披云入青冥,岩屋岈弘敞。
玲珑开北户,峭壁排银榜。初骇溜石悬,渐喜琼芽长。
幽泉时一滴,毛骨森萧爽。壶觞屡献酬,清言激灵响。
天末多风波,陈迹成俯仰。徒闻海上洲,中宵勤梦想。
聊兹永日留,真性非外奖。暝色望征途,何由释尘坱。
董狐之后无良史,千古是非成彼此。诸葛曾蒙入寇名,涑水犹然况馀子。
缅忆当年天柱折,龙蛇起陆坤维裂。一二孤臣川岭间,泣尽穹苍还继血。
只期不负方寸心,宁知姓氏千秋列。与君先世有同符,异地殊功元一辙。
淩烟旧画已荒芜,返日雕戈更谁说。君持史笔入兰台,自有鸿文纪前哲。
所嗟江左及闽滇,十六年中统三绝。身膏草野几何人,毅魄贞魂总英杰。
非无蹈海葬波涛,亦有高栖守岩穴。稗官野乘世有之,益部黔南事多缺。
呜呼,天地之立维三纲,斯人之死而不亡。表往所以劝方将,大书特书吾所望,其副寄我山中藏。
笼鹅忆往事,放鹤此重来。小别三千岁,碧桃花又开。
丹还驻妙景,云冷卧香台。清浅蓬莱路,麻姑日几回。
仁义大捷径,诗书一旅亭。
相夸绶若若,犹诵麦青青。
腐鼠何劳吓,高鸿本自冥。
颠狂不用唤,酒尽渐须醒。
贤哉昔鲁山,心地出芝兰。
不负义方教,相传本色官。
三年脚根正,万里路头宽。
须信功名事,要教人耐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