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日掩柴门,何人得见君。
只因喧寂异,似有圣凡分。
漠近夜疑雨,山深晴亦云。
传闻九霄翮,落羽正纷纷。
猜你喜欢
魏公孤忠如孔明,赤手能支天柱倾。
苏公高节如子陵,寸胶解使黄河清。
等是世间少不得,问津耦耕各其适。
后人未可轻雌黄,两翁之心秋月白。
寒著麻衣馁食薇,乐山清兴只琴知。
蛛经圆纲当中立,蜂从新厨出外飞。
山脊倚天无改日,草根埋雪有青时。
莫言鸿燕多相背,去去来来共一机。
虽有柴门常不关,片云孤木伴身闲。
犹嫌住久人知处,见拟移家更上山。
驱车乘兴谒先生,十里秋光照眼明。净室寒窗无长物,道书狼籍古琴横。
三径归来但闭门,门前车马自纷纷。
半生活计寻清事,一片闲心寄白云。
暇日池台行处乐,春风禽鸟静中闻。
客楼相对西邻住,好景天教向我分。
固洁精魂欲上天,幽居深处水云边。烟封远浦沙鸥尽,树锁前山草鹿眠。
书假管城应复路,楮生墨客未回川。逢人更祝坚清志,必日云衢足蹑前。
茫茫大块洪炉里,何物不寒灰。古今多少,荒烟废垒(lěi),老树遗台。
太行如砺(lì),黄河如带,等是尘埃。不须更叹,花开花落,春去春来。
这茫茫的大地既然经过了造物主炉火的冶炼,怎能不带上寒颓衰冷的外观?你看古往今来沧海桑田,但只见废弃的兵垒上弥漫着野烟,古台的遗址上树木参天。
放目远眺,太行山脉就像长长的磨刀石,黄河也缩成了带子一般,它们都混迹于尘埃之间。用不着更生悲叹,说那花儿开了又落,春天去了又返。
参考资料:
1、明道.《中华经典藏书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》:云南人民出版社,2013年:325页2、(清)蘅塘退士编.《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两卷版下》:江苏美术出版社,2014年:399页
大块:大地,大自然。洪炉:造物主的冶炉。垒:用于战守的工事。太行:山脉名,在黄河北,绵亘山西、河南、河北三省。
砺:磨刀石。黄河如带:意谓即使黄河变成了狭窄的衣带,泰山变成细平的磨刀石,国祚依然长久。后人因有“带砺山河”的成语。等是:同样是。
这是一首登临之作,具体的地点已不可详,总之是太行、黄河地区的一所古台,附近还有废弃的军事工事,气象十分荒凉。
上片以“茫茫大块洪炉里”开头,作者并不直接从具体的景观着手,而是扩大到无垠的空间,也就是一片天地洪荒的景象。同样,在点出眼前的废垒遗台时,复用“古今多少”的感慨,又将时间从眼下的登台时分有意识地无限扩展。这种苍茫、深沉的心绪,使读者自然而然体会到作者登临所览的荒败,且意识到此非天然而乃人为,也即是政治和战争所造成的破坏结果。
下片“太行如砺,黄河如带”借用了“带砺山河”的成语,而又是登览的实景,“等是尘埃”便带上了总结和象征的双关意味。从总结的一面说,作者登临之古台台势高拔,迥出地表,远方的太行山脉与黄河长流,都分别变成了小小的磨刀石及细带子,那么处在视野中的人间景物,就更微茫若尘,“等是尘埃”正是一种张大形势的说法。从象征的一面说,“尘埃”微不足道,处在微尘中的世界也不值得去认真看待。既然山河会因人事的兴废而“寒灰”、而“尘埃”,那么时光的流逝、万物的变化又有什么可叹惜的呢。下片的前三句回照空间,后三句回照时间,再度从扩张的境界中充实了上片的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