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日不闻提壶卢,便愁吾友诗肠枯。海航荔支一夕到,乃命短仆提篮驱。
午风亭榭汗渍襦,此物著口凉生肤。醍醐灌汝足真悦,勿复暖暖还姝姝。
东南口腹天下无,嗟尔堕落东北隅。槎枒大饼实肠胃,盐酪不美茶叶粗。
道人有道服食异,双龙煮汤生吞珠。荐汝赪虬亦易尽,再割云脚分精腴。
莫嗤座上左元放,还能立致淞江鲈。倾筐倒箧吾何吝,相可而授君其图。
猜你喜欢
细雨茸(róng)茸湿楝(liàn)花,南风树树熟枇(pí)杷(pá);
徐行不记山深浅,一路莺啼送到家。
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,在南风的吹拂下,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。
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,竟不知路途远近。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。
参考资料:
1、吴功正.山水诗注析:山西人民出版社,1986年06月第1版:第338页
2、艾治平.历代绝句精华鉴赏:湖南文艺出版社,1987年10月第1版:第467页
茸茸: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。楝: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,春天开淡紫色花。枇杷:树的名称。果实黄色圆形,味甜,春夏之间成熟。
徐行:慢慢地走。山深浅:山路的远近。
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,在绵绵春雨中,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,由于沾上了雨珠,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。南风轻轻吹拂,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,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。这两句对得很工,“细雨”对“南风”,“楝花”对“枇杷”,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,而句中的修饰语“茸茸”和“树树”以及“湿”和“热”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。诗人的着眼点在景,但同时也衬出了情,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,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。
下半段由景及人,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,“徐行不记山深浅,一路莺啼送到家”,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,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,只听得满耳莺啼,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。这里,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,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。于是,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,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。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,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,“一路莺啼”与上文中的“茸茸”、“树树”相辉映,不仅有色,而且有声,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,十分热闹。同时,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,忘了时间,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。
茸茸细雨,微微南风,舒远惬意,这是从触觉角度写;一支支楝花,一树树枇杷,明艳夺目,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;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,轻快悦耳,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。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。
田租有约不相违,比著丰年数已亏。一饱分明郎首赐,几曾刺口问抽卑。
浣花四月天气和,綵舟翠旂乐莫过。离人千里起遥怨,缓棹一曲浮灵波。
惠风昙昙泛蘅杜,流云演演逾关河。终然有怀春复夏,归去灞浐眠汀莎。
袅袅条风至,悠悠桂影升。黄昏村市鼓,红日社林灯。
节序更悲乐,乾坤几废兴。龙城旧游处,说著泪沾膺。
道场何山山最雄,弁中形胜闻吴中。七十二峰菡萏绿,四月五月杨梅红。
剧谈修竹里,共指白云期。四海无家日,千山独往时。
故人蝉冕贵,久客鬓毛衰。欲把吴钩赠,飘零念路歧。
蒙茸碧山下,澄潭绿霮濧。况径新雨后,青萝洗岚黛。
幽篁结石上,倒映妙水绘。桂棹泼清波,鳞鳞纹散碎。
茅屋倚岩幽,青杉殊蓊荟。樵归汲清泉,渔柁夕烟晦。
佳趣在抱领,即事多可爱。妙悟无小大,濠濮冥所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