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宵声喧豗,卷地走飞雨。凄切傍枕鸣,亦有孤蛩语。
似诉穷黎心,今夕愁败堵。茅屋破且颓,遑论滴漏苦。
不识滨湖田,谁能捍禾黍。三吴亟水利,宣泄汇黄浦。
胡为三日霖,遂使忧百亩。蛩兮尔毋然,会见晴光吐。
猜你喜欢
空廊飞流萤,冷抱枯枝乾。残焰作深碧,色若青琅玕。
谓是腐草变,安能比月团。熠耀亦转瞬,偷息以为安。
百年一朝暮,清泪流淋浪。天地如逆旅,游景驶若丸。
劳劳车马客,何不回征鞍。
馥馥秋坂兰,颜色难久好。疏疏篱豆花,争妍苦不早。
孤根互相倚,誓以终始保。严霜户外催,畏威两俱槁。
生质本柔脆,零落勿复道。
秋风有寒意,所忧在农时。苦雨日以至,吴棉摧可悲。
藤轩积阴黯,湿晕生书帷。老干若梯磴,静夜腾鼪狸。
可怜双鹊来,不敢栖虬枝。腐草知多少,为萤争飞追。
微明亟自炫,遑计霜雪期。霜雪岂有择,无为长嗟咨。
木叶倏已脱,松柏彫总迟。
又名:韩舍人书窗残雪
风卷寒云暮雪晴,江烟洗尽柳条轻。
檐前数片无人扫,又得书窗一夜明。
大风卷走寒冷的云朵,昨晚虽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气晴朗了。江边的烟雾一扫而空,于是柳树的枝条显得更加轻盈。
(诗人目光所及处)屋檐下几片空地的积雪没有人打扫,(诗人挑灯夜读)不经意间,又是一个晚上过去。
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。
“风卷寒云”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,又是次句“江烟洗尽柳条轻”的基础。大风卷走寒云,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,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,使柳枝轻摆。雪晴在天“暮”之时,为结句“一夜明”作了极好的铺垫。
次句意境清朗,容量很大。雪后天晴,烟云荡尽,江天高朗明净,江边柳条轻盈,随风婀娜摆动。“洗”字,“轻”字,用得极为准确。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,白雾蒸腾;现在一下廓清,纤尘不染,仿佛洗过的一般。原来柳枝低垂,没精打彩,不胜积雪之重压;如今一旦卸下重负,感到特别轻松,显得特别轻盈。如此一来,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,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。这么纷繁的意象,仅用了七个字,真是精炼至极。
三句转笔蓄势。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,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,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。“数片”说明雪之残存不多,故只得“一夜明”;“无人扫”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,故能映雪夜读。如此蓄足笔势,结句的出现便如顺水之舟了。结句“又得书窗一夜明”仍紧扣住“残雪”写想象中之虚景。说明雪还没有融尽,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,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,显得环境格外清幽,可以像晋代孙康那样映雪夜读。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,明天残雪一化,雪的踪迹全无,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。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。据《尚友录》载:“晋孙康,京兆人。性敏好学,家贫无油,于冬月尝映雪读书。”此句暗用其事,还兼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。如此用典,咸淡自知,却了无痕迹,真是进入了化境。
春花秋月不同时,高节偏于墨色宜。
莫遣世间丹绿笔,等閒俗却岁寒枝。
雨歇江明苑树干,物妍时泰恣游盘。更无轻翠胜杨柳,
尽觉浓华在牡丹。终日去还抛寂寞,绕池回却凭栏干。
红芳片片由青帝,忍向西园看落残。
桥下松陵绿浪横,来迟不与白鸥盟。
知君久对青山立,飞尽梨花好句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