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云自帝乡,氛氲屡回没。蔽亏昆山树,含吐瑶台月。
秋风西北起,飘我过城阙。城阙已参差,白云复离离。
皎洁在天汉,倒影入华池。将过丹丘野,时至碧林垂。
九重迎飞燕,万里送翔螭。
猜你喜欢
风光满路旗幡出,林下高人待使君。笑藉紫兰相向醉,野花千树落纷纷。
节应中和天地晴,繁弦叠鼓动高城。汉家分刺诸侯贵,一曲阳春江水清。
凉风吹月露。
圆景动清阴。
蕙风入怀抱。
闻君此夜琴。
萧瑟满林听。
轻鸣响涧音。
无为澹容一下。
蹉跎江海心。
营州少年厌(yàn)原野,狐裘(qiú)蒙茸(róng)猎城下。
虏(lǔ)酒千钟(zhōng)不醉人,胡儿十岁能骑马。
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,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。
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,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。
参考资料:
1、孙钦善,武青山,陈铁民,何双生.高适岑参诗选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85年08月第1版:第16页
2、罗贯中原著王福改写.唐诗三百首彩图注音版:吉林摄影出版社,2004年07月第1版:第137页
3、何诚斌编.古诗精选:甘肃文化出版社,2002年:第31页
营州:唐代东北边塞,治所在今辽宁朝阳。厌:同“餍”,饱。这里作饱经、习惯于之意。狐裘: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,毛向外。蒙茸:裘毛纷乱的样子。“茸”通“戎”。城下:郊野。
虏酒: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。千钟:极言其多;钟,酒器。胡儿: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、契丹少年。
唐代东北边塞营州,原野丛林,水草丰盛,各族杂居,牧猎为生,习尚崇武,风俗犷放。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,富有边塞生活情趣。
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,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,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,而在营州,这些却是日常生活,反映了地方风尚。生活在这里的汉、胡各族少年,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,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,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。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,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,培育了这样的性情,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。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,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,粗犷豪放的性情,勇敢崇武的精神,感到新鲜,令人兴奋,十分欣赏。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。“狐裘蒙茸”,见其可爱之态:“千钟不醉”,见其豪放之性:“十岁骑马”,见其勇悍之状。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。
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,直抒胸臆;表现上白描直抒,笔墨粗放。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,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,一气呵成,不假思索。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,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。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,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,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。在唐人边塞诗中,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,实在不多,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。
道人容色自臞然,几岁江皋蹑紫烟。谢氏家儿如玉树,周时柱史是神仙。
鼎成灵药方皆验,书贮名山世未传。懒散自怜蒲柳质,相从拟欲学长年。
冷露沾瑶磶,凄风断翠华。中原曾掎鹿,荒泽自鸣蛙。
涧古藏尧韭,岩幽偃舜花。隆坻聊永叹,林薄振清笳。
飘红穗。正夜静、蜡影昏如醉。想曾秋院闻筝,也向春城拾翠。
如今惘惘,楼外雨、和愁小门闭。向空王、礼净名经,忏却脂香粉腻。
闻说今夜谁家,有年少群群,舞衫花似。咫尺银墙天样远,情绪懒、懵腾思睡。
正梦著、郁金堂后,那年夜、横波珍重意。又风吹、隔巷娇歌,梦游惊醒难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