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意效承平,无功答圣明。灰心缘忍事,霜鬓为论兵。
道直身还在,恩深命转轻。盐梅非拟议,葵藿是平生。
白日长悬照,苍蝇谩发声。高阳旧田里,终使谢归耕。
猜你喜欢
投老翻为世网婴,低徊终恐负平生。
何时白土冈头路,渡水穿云取次行。
惨惨高槐落,凄凄馀菊寒。
粉墙多记墨,聊为拂尘看。
又名:画菊
花开不并百花丛,独立疏(shū)篱(lí)趣未穷。
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。
菊花盛开在秋天,从不与百花为伍,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,情操意趣并未衰穷。
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,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!
参考资料:
1、陶文鹏.《宋诗精华》.桂林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6.
2、蓝光中.《历代诗歌选读下》.广州:中山大学出版社,2011:176.
3、张建华.《谦诗三百首》.北京:中国方正出版社,2008:164.
4、孙红松.《国学经典诗文拔萃3》.青岛:青岛出版社,2006:52.
不并:不合、不靠在一起。并,一起。疏篱:稀疏的篱笆。未穷:未尽,无穷无尽。
抱香死:菊花凋谢后不落,仍系枝头而枯萎,所以说抱香死。何曾:哪曾、不曾。北风:寒风,此处语意双关,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。
这首咏物诗,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,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、暗示出诗人的情怀。“抱香”,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,“北风”,双关语,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。全诗写得壮烈激昂,掷地有声。
“花开不并百花丛,独立疏篱趣未穷。”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,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,不与百花争妍斗艳。郑接着,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,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,意趣无穷。这里的“趣”,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、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,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、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。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”、“此中有真意”的意趣。范成大在《范村菊谱序》里提到“以菊比君子”的说法,云:岁华晼晚,草木变衰,乃独晔然秀发,傲睨风露,此幽人逸士之操。”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,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。
“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。”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。菊花盛开后,在枝头逐渐枯萎,花瓣并不凋谢落地,故云“枝头抱香死”。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。“枝头抱香死”比“抱香枝上老”更为痛切悲壮,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。“何曾吹落北风中”和“不随黄叶舞秋风”相较,前者质询,语气坚定;后者陈述,一个“舞”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,与主题略显游离。更重要的是,前者点出“北风”,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,反抗之情,跃然纸上。诗句用隐喻手法,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,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,表现了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的凛然正气,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。
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,不在于发挥画理,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。全诗写菊花之形貌,得菊花之神理,又能超乎其上,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,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,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,菊画的绘画美,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,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,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,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。
千重山势总嶙峋,始识函关险绝伦。世运灭周无善国,天心兴汉有强秦。
草深白昼行骄虎,坑暗阴风走野燐。太息诗书飞烬后,咸阳宫殿亦灰尘。
未识南湖景,遥欣二子游。赏心并胜日,妙语逼清秋。
剩欲携书卷,相将买钓舟。微吟归去晚,杜若满汀洲。
舍锻来为吏,嵇康也未慵。带犹悬素銙,衔得比青松。
案牍心先碎,疏题手自封。何年桂神武,买断紫芝峰。
狂僧草圣继张颠,卷后兼题大历年。
堪与儒门为至实,武功家世久相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