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去天知无宦情,急攻人惎有虚名。
老而能学□□少,耄不加刑黜典轻。
宿昔□□□未就,他时血碧尚难平。
吾书岂必行今世,千□□□泣蒯生。
猜你喜欢
西山叠翠峭且奇,山前流水清涟漪。美人筑室得幽胜,独揽秀色褰书帷。
红尘不到柴关静,绿树阴浓昼日迟。书声伊吾出林杪,时有好鸟鸣高枝。
花雨飘香入醽醁,松涛送响来琴丝。以兹游息信得所,况有童冠相追随。
每於大化探至理,登山临水应忘疲。迩来有籍通仙府,别却旧业趋京师。
匆匆相见长干道,命我为题精舍诗。秪今去典常山教,尚有西山猿鹤思。
六曲阑干偎碧树,杨柳风轻,展尽黄金缕。谁把钿(diàn)筝移玉柱,穿帘海燕双飞去。
满眼游丝兼落絮,红杏开时,一霎(shà)清明雨。浓睡觉来莺乱语,惊残好梦无寻处。
杆曲折盘转,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,春风轻拂,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,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。远处,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,是那么的赏心悦耳,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,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。
然而,只几天时间,已是物换景迁: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;红艳艳的杏花,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,眨眼间便萎谢凋零。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,可浓睡中,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,美丽的梦中幻境,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参考资料:1、《中华必读经典》编委会.中华最美古诗词:中国纺织出版社,2012:198-1992、《图说天下.国学书院系列》编委会编.宋词三百首: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,2009.7:28-29。
偎:依靠。黄金缕:指嫩柳条。钿筝:用罗钿装饰的筝。海燕:燕子的别称。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,渡海而至,故称。
一霎:极短的时间。浓睡觉来莺乱语,惊残好梦无寻处:暗用金昌绪《春怨》诗意:“打起黄莺儿,莫救枝上啼。啼时惊妾梦,不得到辽西。”
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,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,景中含情,情又衬景,因而被评为“金碧山水,一片空蒙。”(谭献《谭评词辨》)
上阕从春光写起。“六曲阑干”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。曲曲红阑,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;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,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,好一派静谧、优美的景色。一个“偎”字,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、亲昵,一个“展”字,写尽了柳条的媚态,词的意境,就在这柔和、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。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,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,也惊起了双燕,穿帘而去。由燕子的安居,可知闺中的冷清;由筝声的惊燕,可知声音之激越,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。尽管全部是写景,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。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,先写筝鸣声之凄婉,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,所见所闻,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,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。
下片抒伤春之情。首三句写词人所见:游丝、落絮、红杏花,这些景物的描写,暗示春之将逝。依旧由景开始,但是“满眼”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,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。“游丝”和“落絮”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、幽思绵绵的意象,“满”和“兼”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、无奈的心情。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,打得院中杏花零落。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,一个“乱”字说明了心绪之乱,“无寻处”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。经过这两句一点化,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,令人回味不已。
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,由写人终。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,但有富于变化,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,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,把细筝移玉柱,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,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。再写人物的心理,“惊残好梦无寻处”,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。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,通过穿帘的双燕,乱语的“黄莺”、“游丝”、“落絮”“清明雨”,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,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,但又含而不露,堪称“金碧山水,一片空蒙。”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,用意婉曲。
故人相别动相思,此地相逢岂素期。九子峰前闲未得,五溪桥上坐多时。甘泉从幸余知忝,宣室征还子未迟。且饮一杯消别恨,野花风起渐离披。
路有三千里,春容若水浓。
浅塘饥鹭上,晴霭市烟冲。
孤望生遥思,频过记昔踪。
宿程知近县,闻打发灯钟。
破晓樯竿插钓矶,一生几度扣禅扉。
心如尊者岩中定,身比涪翁僰道归。
阅世云藤那解老,近人空翠欲成围。
只怜岁晚龙方卧,不放银涛百尺飞。
中舍仙游不可招,依然旧隐傍江皋。云礽见说多才俊,有日天风起凤毛。
羸马东郊不厌狂,坐携豪兴入平康。观风上国来吴季,待月前溪遇阮郎。
石上桃花迷对奕,垆头竹叶照飞觞。青衫漫湿浔阳泪,一曲琵琶万恨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