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州陆氏涵秀楼

起个诗意的名字
胜地林泉近,层楹物象閒。野平秋璋列,天阔暮云还。
快目登临外,栖心啸傲閒。羡君谈雅概,持语寄江山。
(1027—1103)成都人,字元钧,号净德。仁宗皇祐间进士。神宗熙宁三年举制科,对策枚数王安石新法之过,出通判蜀州。哲宗元祐初,擢殿中侍御史,首上邪正之辨,劾新党蔡确、韩缜、张璪、章惇等。累迁中书舍人,进给事中。哲宗亲政,知陈州。坐元祐党夺职,责衡州居住。徽宗立,复集贤殿修撰、知梓州,致仕。有《净德集》。

猜你喜欢

蒋山南望近西坊,亭馆依然锁院墙。天子未尝过细柳,
将军寻已戍敦煌。欹倾怪石山无色,零落圆荷水不香。
为将为儒皆寂寞,门前愁杀马中郎。
祼鬯溥将,宾尸在位。
玄德升闻,孝思光被。
公卿庶政,传御师氏。
至诚感神,福禄来暨。
湘江曲
湘水无潮秋水阔,湘中月落行人发。

秋天的湘江风平浪静,宽广无际,江上月落时出外的人乘船而去。

潮:指波涛。发:出发。

送人发,送人归,白蘋(pín)茫茫鹧(zhè)(gū)飞。

送人出外,我还得回去,面对茫茫的白蘋和翻飞的鹧鸪,我惆怅无限。

白蘋:一种植物。鹧鸪:鸟名,叫声如“行不得也,哥哥”,听之悲切。

[赏析]

  这首诗,寓新语于古风,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。诗的首句先点染秋日湘江的景色。秋日湘江,无风无浪,放眼望去,更显得江面开阔。七个字中出现两个“水”字,这是诗词中常见的“同字”手法。前一个“湘水”,点明送行的地点,后一个“秋水”,点明时令正是使离人善感的秋天,笔意轻捷而富变化。联系全诗送别的情境来理解,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;秋江的开阔正反照出诗人心情的愁苦抑郁。次句“湘中月落行人发”,具体交代送行的时间,是玉兔已沉、晨光熹微的黎明时分。第一句着重写空间,第二句着重写时间,而且,次句开始的“湘中”和首句开始的“湘水”,“湘”字重复,不仅加浓了地方色彩的渲染,也增强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。

  流利自然,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,而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,是获得流利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。这首诗的后半首就是这样。“送人发,送人归”,以“顶针”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,前后连用三个“人”字,两个“送”字,两个“发”字,加强了诗的行云流水回旋复沓的旋律,而加上“发”与“归”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写,就对送别的意绪作了回环往复的充分渲染。如果说,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还是平和舒缓的曲调,那么,“送人发,送人归”,则为变奏之声,急管繁弦,就“凄凄不似向前声”了。最后一句是写斯人已去的情景。“白蘋茫茫”是江上所见,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给,诗人伫立江边遥望征帆远去的伤感情态,见于言外;“鹧鸪飞”是写江边所闻,和茫茫的白蘋动静互映,那鹧鸪的“行不得也,哥哥”的啼鸣,仿佛更深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。这种以景结情的落句,更给读者以无穷的意味。

  这首诗描述湘江畔送别时的情景,表达了诗人无比惆怅的思想感情。全诗语言浅白而情韵丰富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金文.语文教学大纲重点推荐篇目2读破好唐诗.西安市:陕西旅游出版社,2002年:159页2、《少年成长必读中外名著丛书》编委会.中国文学名著唐诗第2版.延吉市:延边大学出版社,2006年:141页

衢阳何所有,江郎兀南陲。云霞幻奇态,万古天为低。
飞鸟莫可上,人迹将焉为。上有珠贝宫,神物光陆离。
吾将游其樊,薄言采玄芝。
夷狄为阴中国阳,岂容羊犬更鸱张。
捷书一纸来从广,凯奏连旗至自扬。
尽瘁元臣食放箸,偷安老守寝凝香。
但怜此土非吾土,岁晚天寒忆故乡。
朝来暮还去,寒潮不曾住。
江水亦有情,佳期岁番误。
愁汝休来,且天边高寄,地下深埋。自戊申吾降,酒星正照,辛壬师授,酒诰蒙开。
若下乌程,兰生桑落,行辈都将兄弟排。二豪者,便螟蛉蜾蠃,如我何哉。
酒中兴岂无媒。要月户、风亭白雪阶。况鸾腔凤调,浮丘按拍,霞浆金醴,王母添杯。
洞里春浓,壶中夜永,童子休将鹤驾催。玄真侣,烦诸君为我,筑醉仙台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