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鞋奔走杜陵翁,卧尽风帆雨驿中。
天也不愁穷饿杀,年年催促要诗工。
猜你喜欢
十亩之间兮,桑者闲闲兮,行与子还兮。
十亩之外兮,桑者泄(yì)泄兮,行与子逝兮。
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园里,年轻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,她们一道唱着歌儿回家转。
在相邻一片很大的桑园里,漂亮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,她们一起说说笑笑往家转。
参考资料:
1、姜亮夫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213-214
2、王秀梅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215-216
十亩之间:指郊外所受场圃之地。桑者:采桑的人。闲闲:宽闲、悠闲貌。行:走。一说且,将要。
泄泄:和乐的样子;一说人多的样子。逝:返回;一说往。
魏国地处北方,“其地陋隘而民贫俗俭”(朱熹语)。然而,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,《魏风·十亩之间)即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,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。
夕阳西下,暮色欲上,牛羊归栏,炊烟渐起。夕阳斜晖,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。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,准备回家了。顿时,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。人渐渐走远了,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。这就是《十亩之间》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。
以轻松的旋律,表达愉悦的心情,这是《魏风·十亩之间》最鲜明的审美特点。首先,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。全诗六句,重章复唱。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“兮”字,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,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。其次,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。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,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。因此,这“兮”字里,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;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。诗句与诗境、语调与心情,达到了完美的统一。所谓动乎天机,不费雕刻。《诗经》的另一篇《周南·芣苢》,也主要写劳动的场景和感受。但由于它刻画的劳动场景不同,诗歌的旋律节奏和审美情调也不同。《周南·芣苢》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,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,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。在结构上,四字一句,隔句缀一“之”字,短促而有力,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。《魏风·十亩之间》与《周南·芣苢》,形成了鲜明的对照,并成为《诗经》中在艺术风格上最具可比性的两首劳动歌谣。前人评《魏风·十亩之间》“雅淡似陶”(陈继揆《读风臆补》)。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(其三)确写道: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”但前者充满了姑娘的轻松欢乐,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;前者明快,后者沉郁,貌似而神异。
老熊谁能脱,中年子自如。
丹胎三转候,卦气一周时。
倦动身如客,平眠力胜医。
看书亦渐懒,意到或成诗。
丹砂曾炙鼎炉红,胁下真看有伏龙。竹榻期君千遍卧,人间甲子若为穷。
浓淡芳春满蜀乡,半随风雨断莺肠。
浣花溪上堪惆怅,子美无心为发扬。
十日画水五日石,王宰始肯留真迹。自从少陵为此言,词人诵之常啧啧。
吾观李老《石梁图》,挥毫落纸成顷刻。意酣兴尽何淋漓,笔墨萧闲殊自得。
乃知论画当论人,不在从容与促迫。其人读书风流士,下笔自饶烟霞色。
假使胸藏一点尘,终年操笔亦何益?吾尝持此论画师,不意于今乃得之。
石梁挂在秋天上,万仞危峰积一丝。偏袒衲子何为者,却向梁间足倒垂。
山边石溜胸前泻,日畔秋云顶上飞。自怜赤城足未到,何缘此日登其崖。
松风谡谡竦毛发,涧水泠泠清心脾。八郎劝我珍此画,世间奇物原无价。
月下风前试一看,泉声石色几惊诧。我诗汗漫不足存,今时画师谁喜闻。
山间泽畔有知己,留待他年子细论。
细蕊缠青茜。繁葩融醉面。多情扶手捏柔条,颤。颤。
颤。绛绡暴雾,红糁笼烟,紫金百炼。
孝友能不倦。荣枯知易变。只愁摇落向风飞,漩。漩。
漩。还宜月下,更好水边,笙歌庭院。
利禄与名称,拘囚岂易胜。
由来立仗马,有愧脱鞲鹰。
达者知求解,贪夫反自矜。
吾方用三术,止观足堪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