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茨初结构,邻里悦迎逢。高树收残雨,清溪度远风。
束书看好在,尊酒未言空。为问庭前菊,还能桃李容。
猜你喜欢
五月天山雪,无花只有寒。
笛中闻折柳,春色未曾看。
晓战随金鼓,宵眠抱玉鞍(ān)。
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。
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,只有凛冽的寒气,根本看不见花草。
只有在笛声《折杨柳》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,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。
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,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。
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,能够早日平定边疆,为国立功。
参考资料:
1、于海娣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120-122
2、詹福瑞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168-173
天山:指祁连山。
折柳:即《折杨柳》,古乐曲名。
金鼓:指锣,进军时击鼓,退军时鸣金。
首句言“五月天山雪”,已经扣紧题目。五月,在内地正值盛夏。韩愈说“五月榴花照眼明,枝间时见子初成”,赵嘏说“和如春色净如秋,五月商山是胜游”。但是,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,在天山,自然,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。天山孤拔,常年被积雪覆盖。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,被诗人敏锐地捕捉,然而,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,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:“无花只有寒”。“寒”字,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,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《折杨柳》的凄凉曲调呢!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,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,去回味。《折杨柳》为乐府横吹曲,多写行客的愁苦。在这里,诗人写“闻折柳”,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。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。诗为五律,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,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,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,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,以气脉直行,豪纵不拘,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。
“晓战随金鼓,宵眠抱玉鞍。”古代出征要敲击钲、鼓,用来节制士卒进退,五、六两句,写的正是这种情况。语意转折,已由苍凉变为雄壮。诗人设想:自己来到边塞,就在天山脚下,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。白天在钲、鼓声中行军作战,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。这里,“晓战”与“宵眠”相对应,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,其军情之紧张急迫,跃然纸上。“随”字,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。“抱”字,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。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,而他们守边备战,人人奋勇,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。
“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。”斩楼兰:据《汉书·傅介子传》:“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,傅介子出使西域,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,被他诱至帐中杀死,遂持王首而还”。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,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,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。“直”与“愿”字呼应,语气斩截强烈,一派心声,喷涌而出,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。
转输三伏雨,探借九秋风。沾洒莲犹碧,飘摇叶未红。
荒凉甘退缩,清润拟从容。在野农人喜,仍年禾黍丰。
款帘风絮乱。问归鸿消息,隔江春远。狂花绕吴苑。
又湔裙新禊,杯香箫㬉。青山笑盼。倩邀笛、兰成宅畔。
羡游蓬、重梦东华,密炬暗红初剪。
肠断。当筵悽语,扫尽巢痕,客愁如燕。裴
我昔策杖云龙山,大河西流奔流湾。山人与鹤去不返,孤亭耸立霄汉间。
迩来廿载困匏系,坐卧四壁林岚环。洞天福地夹左右,时有灵气通往还。
前年蜡屐浮玉顶,老篯矍铄偕跻攀。去秋诗来遽怛化,定复采药栖仙寰。
洞霄咫尺快独往,回风似引离孱颜。招游昨喜东道主,许吸灵秀砭疏顽。
篮舆先度九折岭,屈曲九琐开双镮。
长戈如林夹弓弩,言向深山射猛虎。獠儿蒙鹖走如风,所过犬羊皆为空。
纷纷散入人家宿,丁男上山妇女哭。前行闻虎心先畏,一虎当头万夫弃。
折弓坠刃委如土,却向人前作威武。
三年秉节辉英簜,万里持戈老玉门。太息韩江流水去,近来心事共谁论?
密叶阴沈夏景新,朱栏红药自为春。
香於兰芷偏饶艳,画入缣绡未逼真。
已恨芳华难驻景,可堪愁卧动经旬。
三年想爱须留恋,不为江头酒味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