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岸风开叶叶光,朝来何事断人肠。前山纵有行云色,春梦惟依水一方。
猜你喜欢
红药阶翻。正衔泥燕老,照水鹃残。晓烟新候火,夜月旧家山。
重门天许闭春寒。问谁雨、消茶余酒阑。平生感,渐揽镜、鬓霜愁看。
花满。归缓缓。多事海风,吹梦天涯远。故国乌衣,帝乡玄圃,沾泪征衫休浣。
心共罗浮蝶悠飏,望京应费登楼眼。琵琶声,座中人、一饷肠断。
杳(yǎo)杳寒山道,落落冷涧(jiàn)滨。
啾(jiū)啾常有鸟,寂寂更无人。
淅(xī)淅风吹面,纷纷雪积身。
朝朝不见日,岁岁不知春。
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,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。
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,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。
风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,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。
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,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。
参考资料:
1、彭定求等.全唐诗(下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1975
2、于海娣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7
杳杳:幽暗状。寒山:始丰县(今浙江天台县西)天台山有寒暗二岩,寒山即寒岩,乃诗人所居。落落:寂静冷落的样子。
淅淅:象声词,形容风声。一作“碛碛”。
此诗载于《全唐诗》卷八〇六。寒山诗语言明浅如话,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,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,多描述世态人情,山水景物。诗风幽冷,别具境界。这首“杳杳寒山道”,很能代表他的风格。
诗的内容,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,最后见出心情,通篇浸透了寒意。首联写山水。“杳杳”言山路深暗幽远,“落落”言涧边寂寥冷落。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,顿觉寒气逼人。次联写山中幽静,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。三联写山中气候,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。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,不易见到阳光;心如古井,不关心春来秋去。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,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。
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、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,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。通篇句首都用叠字,是不多见的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说“诗用叠字最难。《国风·卫风·硕人》连用六迭字,可谓复而不厌,赜而不乱矣。”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,赜而不乱。要做到这一点,关键在于变化。“杳杳”具有幽暗的色彩感;“落落”具有空旷的空间感;“啾啾”言有声;“寂寂”言无声;“淅淅”写风的动态感;“纷纷”写雪的飞舞状;“朝朝”、“岁岁”虽同指时间,又有长短的区别。八组叠字,各具情状。就词性看,这些叠字有形容词、副词、象声词、名词,也各不相同。就描摹对象看,或山或水,或鸟或人,或风或雪,或境或情,也不一样。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,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,繁赜而井然不乱。
使用叠字的效果,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,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,增进感情的强度‘山这首诗中的叠字,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,接连使用,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。再如,“朝”、“岁”,单个的名词,本来不带感情色彩,但一经叠用,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,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,心情的守一、执着,也就加强了诗意,具有感情色彩了。
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,增强了它的音乐美。借助于音节的复沓,和谐贯串,一气盘旋,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,把本来分散的山水、风、雪、境、情,组织成一个整体,回环往复,连绵不断。
重炉高盖拥层装,规制居然自一乡。豪客休嫌下箸处,仙家不用辟寒方。
味兼小市盘餐别,坐共严城漏水长。却有好诗如拱璧,抟工何意敢争光。
三城楼阁半沈烟,雨霁春华斗逞妍。
万叠翠茵芳草地,一番轻雪落梅天。
南园晓色迷蝴蝶,西蜀风光怨杜鹃。
谁向武陵归未得,桃花流水路绵绵。
梁宋繁华古无比,凋残近自丙寅始。私门剖刻尽锱铢,群盗诛屠及妻子。
我分虎竹当乱离,膏盲之疾安可为。公为方岳会昌运,拨乱扶伤又一时。
春风病草回青未,一望伤心堕清泪。
甚年时、楚江寒早,病怀偏恼孤旅。悠然自唤空閒宇,瘦影几番回顾。
难寐处。也省听、敲窗暗叶穿阶雨。残更漫数。总付与醒眸,青灯素被,浑未减愁绪。
人间世,几个知音伴侣。幽兰渌水休谱。只应不了枯禅味,闻性卷荷犹贮。
凝思苦。问隔屋钗声、可是忘情句。因君小住。向无想山中,飞尘浣断,相约枕流去。
秋风原上菊,百草同蕃滋。
霜至草已死,黄花始离离。
君子不独异,显晦顾有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