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别殷勤置酒杯,西风挥手画船开。春来苦雨音书滞,几度闻箫忆凤台。
猜你喜欢
彼采葛(gé)兮,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!
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!
彼采艾兮!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!
那个采葛的姑娘,一天没有见到她,好像隔了三月啊!
那个采萧的姑娘,一天没有见到她,好像隔了三秋啊!
那个采艾的姑娘,一天没有见到她,好像隔了三年啊!
参考资料:
1、王秀梅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147-148
2、姜亮夫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144-145
采:采集。葛:葛藤,一种蔓生植物,块根可食,茎可制纤维。
萧:植物名。蒿的一种,即艾蒿。有香气,古时用于祭祀。三秋:三个秋季。通常一秋为一年,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。这里三秋长于三月,短于三年,义同三季,九个月。
艾:多年生草本植物,菊科,茎直生,白色,高四五尺。其叶子供药用,可制艾绒灸病。岁:年。
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。采葛为织布,采萧为祭祀,采艾为治病。都是女子在辛勤劳动。男子思念起自己的情人来,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(月、年)。说一天会像三个月,三个季节,甚至三年那样长,这当然是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区别所在。用这种有悖常理的写法,无非是为了极言其思念之切,之深而已。
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,耳鬓相磨,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,所谓“乐哉新相知,忧哉生别离”,即使是短暂的分别,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,以至于难以忍耐。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,反复吟诵,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,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。第二章用“秋”而不用“春”“夏”“冬”来代表季节,是因为秋天草木摇落,秋风萧瑟,易生离别情绪,引发感慨之情,与全诗意境相吻合。
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,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,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,然而却能流传千古,后人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“一日三秋”的成语。关于此诗艺术感染力的奥妙,蒋立甫《风诗含蓄美论析》曾剖析说:“妙在语言悖理。”其意是说: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,三个月、三个季节、三个年头与“一日”等同,当是悖理的,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,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,一日之别,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、三秋、三岁,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,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、难分难舍的恋情。这一悖理的“心理时间”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,所以看似痴语、疯话,却能妙达离人心曲,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。
不辨翠微色,秋山红叶重。褰裳随去鸟,拄杖倚孤松。
人卧半床月,风传万岭钟。晓攀天际阁,目断白云峰。
酒醒身计正悠悠,泽国如萍信水流。
独夜听鸿深浦宿,坏篷连雨一灯秋。
年来自觉新诗澹,江上谁怜旧业优。
肠断山家数声笛,不知孤客在孤舟。
莫说逃虚意未真,世情何处不风尘。十年亦有莲池在,谁解青云藉故人。
决胜文场战已酣,行应辟命复才堪。旅食不辞游阙下,
春衣未换报江南。天边宿鸟生归思,关外晴山满夕岚。
立马欲从何处别,都门杨柳正毵毵。
李侯虽薄宦,时誉何籍籍。骏马常借人,黄金每留客。
投壶华馆静,纵酒凉风夕。即此遇神仙,吾欣知损益。
春晴紫陌荡香尘,冠盖联翩送故人。风度落花沾去旆,马嘶芳草驻征轮。
旗亭官柳和烟绿,驿路青山带雨新。悬想双旌明到日,太行依旧翠嶙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