驰心栖杳冥,何物比清泠。夜月照巫峡,秋风吹洞庭。酬难尘鬓皓,坐久壁灯青。竟晚苍山咏,乔枝有鹤听。
猜你喜欢
溪山掩映斜阳里,楼台影动鸳(yuān)鸯(yāng)起。隔岸两三家,出墙红杏花。
绿杨堤(dī)下路,早晚溪边去。三见柳绵飞,离人犹未归。
溪水和山峰都笼罩在夕阳余晖之中。微风吹拂下,溪水荡起层层绿波,倒映在水中的楼台也仿佛在晃动,惊起了水面上的鸳鸯。溪水的两岸,只住着两三户人家,一枝娇艳的杏花从院墙上探出头来。
在杨柳掩映的溪边小路上,有人天天在那里徘徊观望。年年看柳絮飘飞,至今已经看了三次,离人为什么还不还乡?
参考资料:
1、唐圭璋等.《唐宋词鉴赏辞典》(唐·五代·北宋卷)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8年版:588
2、李静等.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.北京:华文出版社,2009:262
菩萨蛮:本唐教坊曲,后用为词牌。亦作《菩萨鬘》,又名《子夜歌》、《重叠金》等。唐宣宗大中年间,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,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,头上戴着金冠,梳着高高的发髻,让人感觉宛如菩萨,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《菩萨蛮曲》,于是后来《菩萨蛮》成了词牌名。另有《菩萨蛮引》、《菩萨蛮慢》。《菩萨蛮》也是曲牌名,属北曲正宫,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,用在套曲中。此调用韵两句一换,凡四易韵,平仄递转,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,历来名作最多。楼台影动:表明溪水在微风的吹拂下,荡起绿波,而楼台的影子也如同晃动一般。鸳鸯:一种情鸟,雌雄相依,形影不离,如同良侣。
柳绵:成熟了的柳叶种子,因其上有白色茸毛、随风飘舞如棉似絮而得名,又叫柳絮。在古代水边杨柳往往是送别的场所。离人:离别的人;离开家园、亲人的人。
此词写景以抒情,情因景生,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。全词紧紧围绕一个“溪”字构图设色,表情达意,写得清新自然,不落俗套,饶有情韵,耐人寻味。
首句“溪山掩映斜阳里”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,侧重点于“溪”字。次句“楼台影动鸳鸯起”,补足上文,进一步写溪中景色。夕阳斜照之下,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,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,还有对对鸳鸯溪中嬉水。上句专写静景,下句则动中有静。“楼台影动”,表明溪水微风吹拂之下,荡起层层绿波,楼台的影子也仿佛晃动一般。再添上“鸳鸯起”一笔,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。
三、四两句写两岸景色,这条溪水的两岸,只住着两三户人家,人烟并不稠密,环境自然是幽静的。至此,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,全词意脉连贯,针线绵密。这句为实写,下一句便是虚写,如此虚实相生。深院高墙,关不住满园春色,一枝红杏花,带着娇艳的姿态,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。此句的妙处于一个“出”字,词以“出”字形容红杏花,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,意味隽永。
词的下片,转入抒情,但仍未脱“溪”字。溪水旁边,有一道长堤,堤上长着一行杨柳,暮春时节,嫩绿的柳丝笼罩着长堤,轻拂着溪水,而魏夫人作为临水人家的妇女,是经常从这里走过的。“早晚”一词,并非指时间的早和晚。张相《诗词曲语辞汇释》卷六云:“早晚,犹云随时也;日日也。”其义犹如舒亶《鹊桥仙》词“两堤芳草一江云,早晚是西楼望处”。
古代,水边柳外,往往是送别的场所。据《宋史·曾布传》,曾布于神宗元丰中,连知秦州、陈州、蔡州和庆州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七也说:“曾子宣丞相,元丰间帅庆州,未至,召还,主陕府,复还庆州,往来潼关。夫人魏氏作诗戏丞相云:”使君自为君恩厚,不是区区爱华山。‘“这期间,曾布告别家人,游宦外,可能连续三年。此处,当指魏夫人填词述怀。结尾二句说明她溪边已徜徉了三年,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絮纷飞。从柳絮纷飞想到当年折柳赠别,这是很自然的。”三见柳绵飞“是实语,而着一”犹“字,便化实为虚了,这样,哀怨之情,离别之恨,便隐然流于言外。
此词声律上极具特色,八句中两句一叶韵,如“里”与“起”、“家”、与“花”、“路”与去、“飞”与“归”,均押韵工整;且两句与两句之间又平仄交错,如上片四句“里”与“起”是仄声韵,“家”与“花”是平声韵;下片“路”与“去”是仄声韵,“飞”与“归”是平声韵,读来十分谐婉,再加上语言晓畅,词句清丽,较好地抒写了贵族妇女温柔敦厚而又婉曲缠绵的感情。
浦烟含夜色,冷日转秋旻。自有沈碑在,清光不照人。
苑中芳树条风细,天上黄衢杲日迟。仙果定生千岁实,祥烟长护万年枝。
望望青山乱作堆,行行身到白云隈。
偶逢道店聊休歇,又被匆匆诗债催。
朝寒生广陌,宿雨涨方池。雾柳和鸦重,风帘为燕攲。
□□□□□,□□□□□。多才恶摩诘,无日不成诗。
缫藉知良玉,虀盐是大儒。
单传合上相,小却但尚书。
蠹简同归处,遗簪任翳如。
西风好溪雨,涨泪湿涂芻。
鸳瓦虹梁计已疏,织茅编竹称贫居。剪平恰似山僧笠,
扫静真同道者庐。秋晚卷帘看过雁,月明凭槛数跳鱼。
重门公子应相笑,四壁风霜老读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