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宿
胡宿(九九五~一○六七),字武平,常州晋陵(今江苏常州)人。仁宗天圣二年(一○二四)进士。历官扬子尉、通判宣州、知湖州、两浙转运使、修起居注、知制诰、翰林学士、枢密副使。英宗治平三年(一○六六)以尚书吏部侍郎、观文殿学士知杭州。四年,除太子少师致仕,命未至已病逝,年七十三(《欧阳文忠公文集》卷三四《胡公墓志铭》)。他在北宋仁宗、英宗两朝为官,位居枢密副使,以居安思危、宽厚待人、正直立朝著称,死后谥文恭。
- 和蔡君谟阁前紫柏
- 夫人閤端午帖子 其六
- 珍禽亭
- 寄题徐都官吴下园亭
- 座主赠司徒侍中宣献公挽词五首 其一
- 江楼
- 隐客旧居
- 城南
- 函谷关
- 寄昭潭王中立
- 送晋陵王宰铨调
- 辛夷
- 馆中同舍城西小饮
- 讲毕周礼诏赐御筵
- 丁巳岁观玉皇册礼
- 溪竹
- 宴集
- 杂兴
- 怨思
-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及邓治中
- 读僧长吉诗
- 远行
- 游瞩
- 野庐
- 静斋
- 惜花亭
- 题饮光亭
- 彭山赠贯之
- 谢御书飞白扇子歌
- 田舍
- 感怀
- 句 其二
- 句 其三
- 句 其四
- 句 其五
- 诏祀西太一宫
- 郊丘侍祀
- 奉贡殿山亭奉诏观橙
- 西圃樱桃
- 后苑观双竹
- 昭应宫小桃
- 吴兴秋晚郡斋长句
- 题沃洲亭
- 荷花
- 菁菁在中沚
- 钓台
- 送黄孝先
- 送校理薛学士
- 和原甫侍读从幸后苑观稻之什
- 送梅尧臣宰建德
- 送刘学士出守衡阳
- 送苏贤良之任豫章
- 送刁总赴句容簿
- 送刘阅东游
- 江城立春
- 赏花钓鱼应制
- 句 其六
- 雪
- 冲虚观
- 淮南发运赵邢州被诏归阙
- 天街晓望
- 淮南王
- 赵宗道归辇下
- 忆荐福寺牡丹
- 次韵和朱况雨中之什
- 感旧
- 早夏
- 侯家
- 津亭
- 古别
- 塞上
- 残花
- 次韵徐爽见寄
- 碧楼
- 边思
- 别墅园池
- 兵部尚书赠司空侍中晏元献公輓词三首
- 卜居
- 采莲女
- 沧浪亭
- 长卿
- 朝罢
- 嘲蝶
- 陈生游金山兼简世昌师
- 晨起马上口占
- 晨入都省闻子奇内翰宿太常因寄口号
- 城东别墅寄怀天锡
- 池台
- 早春
- 津桥晚望
- 井桐
- 舟次江口
- 赋江皋
- 西郊二首 其一
- 西郊二首 其二
- 庆云寺桧
- 送臧寺丞赴建昌
- 送君为从事东归
- 送孙从事
- 送王从事赴漳州
- 禁直晨兴呈承旨侍郎
- 馆中候马
- 近郊
- 沙鸟
- 岁除
- 鹦鹉杯
- 上苑
- 山中
- 东溪早步
- 送徐晋卿东归
- 送旌德田宰
- 招公仪小饮
- 朱鸟航
- 和人山居
- 山居
- 经朱氏郊居
- 送外表王植赴官岭外
- 银台退朝
- 桃叶渡
- 春寒
- 蓬莱词
- 寄合肥知己
- 题兰溪
- 景福殿绯桃
- 暑夕水亭
- 新荷
- 惜花
- 晴虹
- 邑宰惠花木
- 行次淮上寄何毖秀才
- 秦淮
- 重阳日东园
- 宿白佛寺
- 甘露寺
- 自咏 其一
- 华阳逋客
- 瓦官寺
- 题刘奉礼书斋
- 和吉老学士召赴崇政殿试举人
- 清明日谢人送酒
- 齐国大长公主挽词
- 太尉文肃郑公挽词三首 其一
- 太尉文肃郑公挽词三首 其二
- 太尉文肃郑公挽词三首 其三
- 太尉侍中郑国宋公挽词三首 其一
- 太尉侍中郑国宋公挽词三首 其二
- 太尉侍中郑国宋公挽词三首 其三
- 座主赠司徒侍中宣献公挽词五首 其二
- 座主赠司徒侍中宣献公挽词五首 其三
- 座主赠司徒侍中宣献公挽词五首 其四
- 座主赠司徒侍中宣献公挽词五首 其五
- 礼部蒋侍郎挽词五首 其一
- 九月十五夜北楼望太湖
- 登润州城
- 怀宣城会胜院二首 其一
- 礼部蒋侍郎挽词五首 其三
- 礼部蒋侍郎挽词五首 其四
- 礼部蒋侍郎挽词五首 其五
- 翰林南阳叶公挽词三首 其一
- 翰林南阳叶公挽词三首 其二
- 翰林南阳叶公挽词三首 其三
- 怀宣城会胜院二首 其二
- 仲春三衢道中
- 赠少室王山人
- 送钱比部守盛山
- 闻莺
- 送显忠上人归吴郡
- 芳茂山
- 浮石寺
- 送张著作任柘城
- 送曹生归临江别墅
- 寄善慧大师禅斋
- 小阁
- 悼往
- 初赴扬子任
- 徐偃王庙
- 清溪泛舟
- 一年好景
- 早雁
- 寄怀尊师
- 华阳道士朱尊师
- 紫蔷薇
- 又陪公素舍人晨入西阁见紫薇初开
- 题撷芳亭
- 初秋
- 挽庄懿皇太后词 其一
- 挽庄懿皇太后词 其二
- 挽仁宗皇帝词 其一
- 挽仁宗皇帝词 其二
- 挽仁宗皇帝词 其三
- 皇后閤春帖子 其一
- 妃閤春帖子 其二
- 题承诏亭
- 仲夏有感
- 送次道学士倅洛中
- 挽温成皇后词 其二
- 妃閤春帖子 其一
- 寒蝉
- 夫人閤春帖子 其二
- 赠华阳道士朱尊师
- 夫人閤端午帖子 其九
- 皇后閤端午帖子 其八
- 咏鹤
- 千叶瑞荷花
- 皇帝閤端午帖子 其五
- 公子
- 送吴江知县陈著作
- 夫人閤端午帖子 其八
- 寄题兰皋亭
- 皇帝閤端午帖子 其八
- 凉州
- 竹
- 皇帝閤端午帖子 其九
- 子庄见求近诗以一阕为介
- 次韵曼卿冬直因以勉赠
- 和吴春卿早春即事
- 送天章王待制再领陕州
- 夫人閤春帖子 其一
- 送杨中允宰常熟
- 馆中锡宴
- 和邃卿寒直
- 夫人閤端午帖子 其二
- 寄致政蒋侍郎
- 送子思学士倅河内
- 送太守晏大夫
- 海上
- 送林学士赴
- 宿秀峰寺
- 张侍读笺注太玄经义
- 送张著作任蕲水
- 送宝应李尉
- 皇帝閤春帖子 其四
- 送王龙图硕赴荆南
- 诏福圣宫烧香
- 送魏屯田出守山阳
- 皇后閤端午帖子 其三
- 皇后閤端午帖子 其五
- 夫人閤端午帖子 其一
- 送庄贤良权之归旧隐
- 送钱子文著作宰福阳
- 寄题斋馆
- 皇帝閤端午帖子 其十
- 集贤石学士出守符离
- 寄临淮蒋使君
- 送向馆使赴陕郊
- 郡斋招子美
- 斋祠小饮资政吴侍郎以真如茶二绝句为寄 其一
- 和曼卿馆中夜直
- 送谭寺丞守郁平
- 洞灵观纳凉
- 送客
- 湘夫人祠
- 大庆殿元会
- 挽英宗皇帝词 其一
- 寄杭州子文屯田兼简真公上人
- 九日山阳驿作
- 皇后閤春帖子 其四
- 郊祀庆成
- 题涟漪亭
- 皇后閤端午帖子 其四
- 皇帝閤端午帖子 其三
- 礼部蒋侍郎挽词五首 其二
- 皇帝閤春帖子 其二
- 送江宁监军李舍人归阙
- 皇帝閤春帖子 其三
- 礼毕庆成
- 寄张唐公学士
- 将家子
- 皇帝閤春帖子 其五
- 上客
- 又和前人
- 自嘲
- 览孙祐甫卷
- 送张待诏知越州
- 馆娃宫
- 橘
- 明堂大礼
- 皇后閤端午帖子 其七
- 和春卿学士登定力寺北阁兼寄绛倅富彦国监丞
- 送祁阳黄宰
- 送黄推官
- 早秋
- 召赴天章宝文阁观御集赐御书飞白扇子群玉殿锡宴
- 兵部尚书赠司空侍中晏元献公輓词三首
- 兵部尚书赠司空侍中晏元献公輓词三首
- 题饮光亭
- 送姚秘校归霅
- 和承旨宋尚书告中之作
- 皇帝閤端午帖子 其六
- 寄芜湖吴殿丞
- 夫人閤春帖子 其四
- 皇帝閤端午帖子 其十二
- 赠梅圣俞试馆职得赐进士出身
- 皇后閤端午帖子 其十
- 暮冬离京师
- 夫人閤端午帖子 其四
- 南至之日辇下书事呈正卿子高二同年
- 与周元明游南园
- 送薛监丞倅绛台
- 凉思
- 函谷关
- 寄题雄州宴射亭
- 送张学士赴邵武兼过吴中别墅
- 忆东园
- 皇帝閤春帖子 其一
- 皇帝閤端午帖子 其七
- 送石舍人入西阁见紫薇花盛开
- 送石舍人得告展省
- 夏日舟行
- 皇帝閤端午帖子 其四
- 和邃卿馆中晚入
- 送聂学士赴阙
- 送致政吴宾客
- 送柳先辈从事桐庐
- 皇后閤端午帖子 其六
- 后土观琼花
- 皇帝閤端午帖子 其一
- 送刘观察赴襄阳
- 送施屯田守姑熟
- 送华涛东归
- 夫人閤端午帖子 其五
- 皇帝閤端午帖子 其八
- 太湖石
- 和承旨尚书观春物欣盛之什 其二
- 七夕
- 送周屯田倅南徐
- 芙蓉湖泛舟
- 寄题王舍人书斋
- 览朱表臣卷
- 送张从事
- 寄题黄氏閒宴阁
- 沧浪亭
- 山居
- 送祝熙载赴金华主簿
- 和承旨尚书观春物欣盛之什 其一
- 秀峰寺
- 夫人閤春帖子 其三
- 挽温成皇后词 其一
- 送益州运使田学士
- 感旧
- 送杜伟长学士赴漕河北
- 送致政秘丞
- 送清漳护戎王中立
- 燕洞宫
- 寄子高秦州从事
- 送李寺丞宰攸溪
- 送吕解元江阴礼席
- 送陈铎归吴兴
- 寄浙漕晋卿李工部
- 张公洞
共350篇诗文
展开阅读全文
人物生平
仁宗时,一卫士夜晚进宫禁偷盗,惊动了皇帝,案子牵连到都知杨怀敏。杨因此案被贬到知州任都监。杨怀敏在宫内任职时问很长,势倾朝廷内外,后疏通关节拟召还,官复原职。当时,胡宿为知制诰,掌管起草诏令。他退回皇帝召还杨怀敏的谕旨,拒不起草诏令。他说:“卫士入宫禁偷盗一事,根据线索追查,牵连到杨怀敏,不彻底追究处以死罪就是万幸,怎能让他还待在皇帝身边!”仁亲于是不再召杨怀敏回朝。
朝廷曾有决定,礼部每四年应向朝廷推荐一批才能卓著的读书人。有人认为四年时间太长,应当改为两年举荐一次。胡宿认为,两年一次,间隔太短,会使读书人四处奔走,没有闲暇时间读书而荒废学业。他建议三年贡士一次。起初,大家不同意胡宿的意见,不接受他的建议。实行几年之后,读书人果然也觉得不便,于是采用胡宿的建议。 一次,仁宗皇帝命胡宿撰写青词,在祖先陵墓和名山大川之处祈祷,以求得皇储。胡宿给仁宗皇帝上疏说:“太祖皇帝为昭宪太后临终遗言所感动,舍弃儿子魏王德昭而立兄弟太宗为皇储,他的英明神圣,遇事果断,是开天辟地以来所没有过的,陛下一定要等有了亲生儿子后,才考虑立嗣的事,这不是居安思危的措施。请陛下考察宗室中贤明的人。立他为储君,这事定下来,天下人心就安宁了。”仁宗皇帝听了胡宿这番话很有感悟,于是不再祈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