篮舆远冒西山色,宛转羊肠踏寒碧。岩涯深处屡腾声,何事晴云多霹雳。
寻声迤逦过枯林,始见群工劈山石。斧斤锋刃奚足云,铁楔纵横乃为力。
随文察理以段致,大或寻常小盈尺。心冥手应出自然,不啻庖丁操騞砉。
问其勤苦将胡为,驱车运致希酬直。牛山濯濯罹采伐,萌蘖悄如无夜息。
此山遭值甚牛山,攻击何年可终极。石顽人智其奈何,智巧反为天地贼。
猜你喜欢
山行非有期,弥远不能辍(chuò)。
但欲掩昏旦,遂复经圆缺。
扪壁窥龙池,攀枝瞰乳穴。
积峡忽复启,平途俄已绝。
峦垅有合沓(tà),往来无踪辙(zhé)。
昼夜蔽日月,冬夏共霜雪。
弥:更加。辍:停止。
遂:于是。
积:聚,累积。峡:两山夹水处。俄:突然间。
垅:丘垄。沓:多而重复。辙:车轮压出的痕迹。
蔽:遮盖。冬夏共霜雪:庐山由于襟江带湖,地势高峻,即使在夏天,也非常清凉。
此诗是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。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,来到庐山,并登上“绝顶”,实现了夙愿;放眼四顾,只见“积峡忽复启”、“峦垅有合沓”,这壮丽的自然景色使诗人感奋。
这诗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。明代钟惺、谭元春合编的《古诗归》,录有谢灵运这首《登庐山绝顶望诸峤》,只有六句:
积峡或复启,平涂俄已闭。峦陇有合沓,往来无踪辙。昼夜蔽日月,冬夏共霜雪。他们对这诗很是欣赏。钟云:“六句质奥,是一短记。”谭云:“他人数十句写来,必不能如此朴妙。”可是谢灵运的游览诗,绝没有这样寥寥数语的;《古诗归》所录,实是残缺不全的一个片断。至少,根据《文选》李善注等古籍记载,这诗前面还有六句:
山行非前期,弥远不能辍。但欲淹昏旦,遂复经盈缺。扪壁窥龙池,攀枝瞰乳穴。而且,按谢诗的一般习惯,在《古诗归》所录六句的后面,很可能还有许多句,只是不见记载罢了。总之,钟、谭二人拿残诗当完篇来评论,近乎盲人摸象。他们因此受到后人反复讥刺,这事情也变成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有名的笑话。
可是,撇开学问不谈,人们是否注意到:这诗究竟是残缺的好,还是比较完整的好?至少,《古诗归》所录六句,作为一首诗看,除开头有些突兀,总体上是不错的,诗意集中,抓住了景物的特征。如果加上另外六句,就显得拖沓、累赘,节奏平缓无力。
天将暮,雪乱舞,半梅花半飘柳絮。
江上晚来堪画处,钓鱼人一蓑归去。
风吹荡汀洲远远望去像天空席卷着如玉雕的浪花,白茫茫一片,水天一线,何等壮阔。
渔翁感到寒冷想要回家去,去发现不记得归路。此时渔翁洒脱的躺在船上,放任船漂流,让它带着自己回去,在有浓厚云层的江面上只隐隐看见一艘小小的渔船。
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“钓鱼人”句:柳宗元《江雪》: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张志和《渔父》: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本句综合上述二句诗意而成。
“半梅花半飘柳絮”: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,具体形象地表现了“雪乱舞”的景象。这首词是马致远《寿阳曲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,另两部为《寿阳曲·远浦归帆》《寿阳曲·潇湘雨夜》
1.这首诗给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?
答:描绘动态的“雪乱舞”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
2.请赏析“半梅花半飘柳絮”的妙处。
答: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景之杂乱,美丽,表达出作者心中凄凉的情感,显得十分真实形象。
3.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答:寄托了作者孤独凄凉的情感和归隐的意愿。
长年追逐走埃尘,嬴得闲名累此身。争似别峰峰顶上,一庵高卧与云邻。
东南胜概未忘情,老去扁舟复此行。
小邑岁除无市井,下田水落见农耕。
雪消西岭层棱出,春到重湖鳞甲生。
桥下霜蛟贪睡美,为槌千鼓作雷声。
韵事才人又美人。湖山金粉艳芳尘。一编絮果与兰因。
帘外绿云留倩影,风前紫玉慰香魂。琼箫吹到月黄昏。
桃李未吐梅英空,杏花嫣然作小红。孤城绝塞也不恶,一株绰有仙家风。
高枝半出脩竹外,醉脸略与江梅同。夔州花木不多有,封殖嘉树知谁功。
春光忽到刺史宅,天气正在中和中。不同浪蕊落瘴雾,自有甘露滋芳丛。
我来岁律惊两换,归兴遥指吴江枫。曲江往事何足梦,愿为老圃安吾穷。
明年花开我何处,小园数亩箫台东。苍苍烟雨记巫峡,酣酣诗句吟梅翁。
华顶云,滇海月。携手三度游,同心两回别。携手同心此地分,他乡客路复离群。
明年载酒花林下,啼鸟春山谁共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