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十光阴有二年,烟萝门户喜开关。
近来无奈山内相,频寄书来许缀班。
猜你喜欢
野水参(cēn)差(cī)落涨痕,疏林欹(qī)倒出霜根。
扁(piān)舟一棹(zhào)归何处?家在江南黄叶村。
人间斤斧(fǔ)日创夷,谁见龙蛇百尺姿。
不是溪山成独往,何人解作挂猿(yuán)枝。
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,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,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。
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,它将要飘去哪里呢?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。
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,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。
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,少人来往,树一旦被砍,就没有人知道,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。
参考资料:
1、陈迩冬.苏轼诗选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84(第二版):225-226
2、作品白话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编辑提供.
落涨痕: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。欹倒:倾倒。
扁舟:一本作“浩歌”。棹: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。
创:砍掉。夷:削平。指对于林木的伤害。
成:一本作“会”。
诗题名其画为“秋景”,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“秋景平远”,或作“秋山林木平远”。综合各种称谓来看,“秋景”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,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,所谓“平远”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。
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,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。
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“水乡秋色”,或可称作“水乡秋意”。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。把“野水”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,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。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。“参差”是不整齐之意,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。由于深秋水落,岸边突出许多干地,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,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,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。下面继以“落涨痕”,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。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。次句写岸边景物。“疏林”点明秋景,与末句“黄叶村”前后相应,构成秋象。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,而“疏林”既别于木叶尽脱,更不同于枝叶浓密,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。“疏林”下接以“欹倒”,使形象丰富多姿,更富画意。“出霜根”生于“落涨痕”,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,一“落”一“出”,上下相应。“落涨痕”与“出霜根”,在“疏林”的映照下,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。
三四两句,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,逗出人情。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,一舟棹向远方,尽处林木数点。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,于是诗人问道: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?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!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,于景物中融入人情,如同幕后隐语,启示读者,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。
组诗第二首着眼于溪山林木,此诗后二句说:“不是溪山成独往,何人解作挂猿枝”,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,是位于近处。这里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、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,拓展了画面,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,在景物中融进人情,引发读者情思。
七绝的写法,一般是前二句叙写事物,后二句抒发情思。第一首诗虽全章在题咏秋景画,仍于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,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。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,凭虚发挥想象,表现出人的情感,画景之外,情调悠扬,极耐人寻味。这两首诗化实为虚、虚实相映,将眼前的溪水、扁舟、树木枝干同想象中的景物融为一体,拓展了画面内涵,情味深长。苏轼才气横溢,情调高远,其诗善于驰骋神思,翻空出奇。其题风景画诗无论长篇短章,都能不停滞于物象,常从生活联想中蔚发奇思,丰富了画的意趣,给读者以美的享受。
西望虞墀远势孤,何人生预筑玄庐。极知刘氏悠悠意,要与滕公郁郁符。
凤羽幽篁和雾长,龙鳞老桧受风呼。薜萝交锁尘踪断,苔藓重封石甃虚。
天静鬼神严守护,地灵罔两暗驱除。三年制椁桓司马,五月投江屈大夫。
泉下玉鱼终出世,云间铜雀竟成墟。先生此计成超古,高士他时合致刍。
种德由来膺上寿,作歌遥为赞良图。冈头一道南征路,千载亭亭忆相儒。
百褶裙拖六幅斜。阿琼扶下七香车。城中高髻是谁家。
烧蜡不缘呼绛树,销金何事问莲花。玉丝三尺话天涯。
二千年后刘荆州,雄镇江黄最上游。
笔下高文蠹鱼矢,帐前飞将烂羊头。
忍将国难供谈柄,敢与民权有夙仇。
闻说魏公加九锡,似君词赋更无俦。
芳草和烟暖更青。
闲门要路一时连。
年年点简人间事。
唯有春负不世情。
千峰乱水上,一榻到应分。
古像焚香礼,寒钟出定闻。
瓶离刘池月,锡入秣陵云。
好去北山去,草堂休勒文。
新诗清水出芙蓉,南国才人陆士龙。老去衡门饶寂阒,病来尘榻愧过从。
汤汤流水琴中思,种种繁霜镜里容。良会蹉跎时迅速,朱炎忽巳变条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