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水桃花绕县城,玉琴弹彻韵偏清。旅魂已化南飞雁,谁复悠悠问濯缨。
猜你喜欢
缘尽山城且不归,此生相见了无期。
保持异日莲花上,重说如今结社时。
石燕何年俯水涯,绿萝深琐暮烟遮。乌衣门巷浑无恙,归去天南别有家。
千古英雄识汉才,天书西下百蛮开。江湖满地波声恶,薏苢归途莫浪猜。
程祠寂寂碧云欹,迁客长歌归去词。欲觅遗踪何处是,空馀清梦绕岩碑。
路入青山几万重,前山行尽路还通。小舟棹急岩溪水,高柳絮飞堤岸风。
春物老时林遍绿,晚烟收处日垂红。民居稀阔兼穷僻,多使顽夫气自雄。
曲学虚荒小说欺,俳谐怒骂岂诗宜?
今人合笑古人拙,除却雅言都不知。
根据理解,结合注释46及郭绍虞《中国历代文论选》,第二句“俳优”应为“俳谐”。
曲学,乡曲简陋的学问。虚荒,虚假荒谬。小说,无足轻重之说。欺,欺人骗世。
这首诗是排斥俳谐怒骂的不良习气,体现元好问尚雅的旨趣。我国自古就有“诗庄”的传统,语言庄重而优雅是古典诗歌的特色。诙谐游戏和詈骂的文字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。把文章当作游戏、调笑的工具,初见杜甫《戏作俳谐体遣闷》、李商隐《俳谐》,到晚唐时仿效的人便多起来。严羽《沧浪诗话》称宋诗“其末流甚者,叫嚣怒张,殊乖忠厚之风,殆以骂詈为诗”。黄庭坚《答洪驹父书》“东坡文章妙天下,其短处在好骂,慎勿袭其轨也”。苏轼却认为嬉笑怒骂可成文章,《续资治通鉴》卷八十六云:“轼与弟辙,师父洵为文,常自谓文章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,虽嬉笑怒骂之辞,皆可书而诵之。”
但是元好问尊奉的是儒家的“温柔敦厚”、“思无邪”、“发乎情,止乎礼仪”的诗教理论,要求语言符合雅正的标准。因此,元好问不同意苏轼的观点,批评了“俳谐怒骂”的语言风格。元好问认为“曲学虚荒”,“小说欺”,谨奉儒家诗教,这也体现了他保守的一面。
天远草离离,秋霖寄信迟。
相思逢叶尽,独坐听蝉悲。
岳色寒前见,松心雪后知。
频招犹未至,时复检清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