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马少行迹,邻僧为掩门。
飞泉鸣似雨,老竹瘦於孙。
幽鸟静相语,晚花寒亦繁。
主人双绶重,游客倒金樽。
猜你喜欢
堂前梅树花初遍,露坐看花对夕风。
苦恨夜收春色去,故移灯入素光中。
乱争短发愁边白,清映衰颜酒后红。
醉眼却来寻不见,只疑林月碎玲珑。
几回花下坐吹箫,银汉红墙入望遥。
似此星辰非昨夜,为谁风露立中宵。
缠绵思尽抽残茧,宛转心伤剥后蕉。
三五年时三五月,可怜杯酒不曾消。
“绮”本意为“有花纹的丝织品”,后来引申为“美丽”,“绮怀”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,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,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,因而更加凄婉动人。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,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。正因如此,在《绮怀》之中,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。这种感伤,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,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。 首联“几回花下坐吹箫,银汉红墙入望遥”。明月相伴,花下吹箫,美好的相遇。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。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,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。 第二联“似此星辰非昨夜,为谁风露立中宵”。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,是的,今夜已非昨夜,昨夜的星辰,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,而今夜的星辰,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。诗人是清醒的,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,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,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。 在黄景仁的诗中,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,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,思念的姿势。试想,诗人独立中庭,久久望月,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,打湿了自已的心灵。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,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,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。 第三联“缠绵思尽抽残茧,宛转心伤剥后蕉”。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《无题》诗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相媲美。春蚕吐丝,将自已重重包裹,正如诗人自己,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。春蚕吐丝尽头是茧,是死,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,是死。而死,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。“芭蕉”也是幽怨的意象,李商隐《代赠》诗有“芭蕉不展丁香结,同向春风各自愁”句。 尾联“三五年时三五月,可怜杯酒不曾消”。尾联同首联呼应,三五年时三五之月,自然是“几回花下坐吹箫”的往昔,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。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。因为,诗人无法不想念,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。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:“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,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。”黄景仁的七言律诗《绮怀十六首之十五》,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。
四月闽南梅雨凉,荔枝花开满树香。青门酌酒送行客,极浦扬帆辞故乡。
君家从父从戎久,海外书回惊白首。离筵正值落花初,客路仍逢归雁后。
知君所重在连枝,触热投荒应不辞。少年意气有如此,世上悠悠那得知。
雷阳咫尺沧溟近,戍卒相逢问乡信。蛟室风来白浪腥,龙渊日落青天尽。
嗟予有侄亦离居,万里炎荒久荷殳。天涯亭上应相见,为报平安尺素书。
理寺名卿得俊僚,六年又促紫宸朝。石城解缆江风细,淮浦扬舲海雾消。
入觐九天瞻日月,联班五夜听箫韶。吾人久抱苍生念,清问深期答圣尧。
元鸟初飞扑去船,风前一见绝相怜。问巢尚隔云山外,衔草初逢杨柳边。
自笑主人如梦里,何时孤客到堂前。荣枯过眼成流水,话著乌衣已泫然。
岳王坟畔松,枝枝尽南向。无那临皋亭,国书偏北上。
岭南维欧君,俨若饮醇酒。拙宦三十年,工诗五千首。
黑发游中原,白头卧林薮。惆怅兰阴台,落日共挥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