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色从龙晓渐升,朝衣秋老气棱棱。殊方有诏蠲珍献,远疏无劳论市灯。
天地此时逢既泰,冈陵如寿祝还增。忽听棘下琼琚咏,万里孤怀谩欲腾。
猜你喜欢
酒边红树碎珊瑚,楼下名姬(jī)坠绿珠,枝上翠阴啼鹧(zhè)鸪(gū)。谩(màn)嗟(jiē)吁(yù),一半儿因风一半儿雨。
这落花像酒桌上击碎了珊瑚树,红色的碎片四下散抛;又像名姬绿珠从楼上坠下,玉殒香消。枝上换成了一片翠绿,鹧鸪在叶荫间哀怨地啼叫。我禁不住为落花叹息,可惜只是徒劳,一半儿是因为风狂,一半儿是因为雨暴。
参考资料:
1、天下阅读网.一半儿·落花
绿珠:西晋石崇的歌姬,后为报主知遇之恩而坠楼自杀。谩:徒然。
《世说新语》载西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,王恺是国戚,得到晋武帝的援助,赐他一株二尺来高的珊瑚树,作为炫耀的资本。殊不料石崇举起铁如意,当场狠命一击,珊瑚宝树顿时应声而碎。石崇随即取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作为赔偿,王恺羞惭而去。这段故事并非发生在“酒边”,但该篇首句的“碎珊瑚”,无疑是化用了这则典故。“酒边”是为了加映珊瑚之红,而以宝物的碎溅来比喻落花的飞散,于形象之外更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效果。
第二句的用典也与石崇沾边,即著名的“金谷园绿珠坠楼”。侍中孙秀垂涎石崇的爱姬绿珠,指名索取,石崇坚决拒绝。孙秀就矫诏逮捕了石崇。《晋书·石崇传》对此有一段简练而传神的叙写:“崇正宴于楼上,介士到门。崇谓绿珠曰:‘我今为尔得罪。’绿珠泣曰:‘当效死于官前。’因自投于楼下而死。”以美人坠楼喻落花殒香,同样是既逼真又惨怛。“日暮东风怨啼鸟,落花犹似坠楼人。”(杜牧《金谷园》)可见这一比喻是诗人的通感。
第三句语意直白,不像再有什么故实,但仍使读者不禁联想起杜牧的《叹花》:“自是寻春去较迟,不须惆怅怨芳时。狂风落尽深红色,绿叶成阴子满枝。”“狂风落尽深红色”,不就是“落花”命运的写照。作者在“绿叶成阴”即所谓“枝上翠阴”中,还添上了“鹧鸪”的悲啼,让它来悲挽落花的飞尽。元诗人萨都剌《过嘉兴》:“春风一曲鹧鸪吟,花落莺啼满城绿。”可见“啼鹧鸪”确是落花时节固有的景观。
小令的这三句鼎足对,首句从树上繁英纷落的角度着笔,即所谓花雨;次句则是落花飘坠的特写,暗含“一片花飞减却春”(杜甫《曲江》句)的寓意;第三句返回枝上,则是绿叶成荫,片红全无,彻底消抹了落花的存在。这样的三部曲步步推进,转接无痕,使人浑然不觉对仗的存在,却强烈地表达出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!”(李煜《乌夜啼》)的惋伤。
诗人把落花的蒙难归咎于风雨,两者各负“一半儿”责任。“谩嗟吁”,则一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神情。与张可久同时的曲家徐再思,也有一首《一半儿·落花》:“河阳香散唤提壶,金谷魂销啼鹧鸪,隋苑春归闻杜宇。片红无,一半儿狂风一半儿雨。”两曲不存在渊源关系,却出现了结尾的巧合,可见“风雨落花愁”的意识,在古人是根深蒂固的。
异锡穿山骨,芳膏迸石流。药苗香不到,风力冷全收。
足下云生岭,窗间树挂猴。未能成一宿,五负此林丘。
玄味曾同草木参,廿年相对老江潭。竹林把臂今馀几,莲社过桥笑有三。
赠我绮琴都不报,求君青李远能函。故人却喜彭篯在,金鼎琼文事可谙。
病客伤春归便休,沧浪一曲棹扁舟。抽簪及早宁非讣,不趁东风叹白头。
空山无人境,汛扫寺两廊。
每荷佛下榻,更蒙天与凉。
沉瓜冷出井,浇汗暖注汤。
落日下山去,好风如许长。
圣世宗儒重设料,名公硕德总搜罗。
近年底事摧颓甚,士气都比斩丧多。
忧世情词常恳恻,喜君事业久研磨。
不才但有山林兴,洗耳专听奏凯歌。
项王拔剑起,叱咤天为阴。平生万人敌,虞兮泪沾襟。
我才鱼上竹,君学猿援林。叹息无与言,萧骚雪盈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