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头纤纤月初生,半白半黑天未明。腷腷膊膊断肠声,磊磊落落东方星。
猜你喜欢
两头纤纤针觜鱼,半白半黑茧纸书。腷腷膊膊雨跳珠,磊磊落落戴石砠。
宰嚭(pǐ)亡吴国,西施陷恶名。
浣纱春水急,似有不平声。
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,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。
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,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。
参考资料:
1、吉林大学中文系.唐诗鉴赏大典(十二):吉林大学出版社,2009:118-119.
2、尚作恩.晚唐诗译释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7:286-288.
宰嚭:即伯嚭。春秋时,吴国太宰,又称太宰嚭。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,吴王夫差打败越国,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,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,回国后卧薪尝胆,终于灭了吴国。陷:落得,这里指承担。
浣:洗。
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,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。苎罗山下临浣江,江中有浣纱石,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,西施滩因而得名。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,而是针对“女人祸水”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,为西施翻案。
这首诗立意新颖,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。上联平平道来,旨在澄清史实。据《史记》载,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,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(西施在其中)贿通吴太宰伯嚭,准许越国求和,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,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。这就是历史的真相。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:“宰嚭亡吴国,西施陷恶名。”这个“陷”字用得十分精当,推翻了“女人祸水”论,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。
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,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。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,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,用抒情的笔触,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。春天到了,江河水涨,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,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,诉说着世事的不平。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,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,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:“似有不平声。”这“似有”二字,选用得非常得体,真切自然,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。这一联,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,在议论中渗透感情。
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:“家国兴亡自有时,吴人何苦怨西施。西施若解倾吴国,越国亡来又是谁?”比较起来,两诗的立意相似,又各具特色。罗诗议论充分,能联系“时运”来分析国家的兴亡,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;崔诗发议论,不仅诉诸理智,而且诉诸感情,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,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。
它人烂醉锦瑟傍,君独醉心编简香;沉酣骨髓春盎盎,如枕麴蘖罗杯觞。
三万牙签插高架,五千黄卷撑枯肠。
信哉名教有乐地,白首不入无功乡。
疏钟坠响破烟霏。画屏开、几曲峰危。当霁天、万木如张盖,樵径引、草色侵衣。
闲中听、乱莺娇啭,每双柑自携。隐现蛎墙,遥指地胜人稀。
何期。霜斤到处,好风光、过眼疑非。石泉泪涌,相向呜咽,诉与斜晖。
最不堪、空潭照影,倦鸟三匝无栖。云关外,犹有残僧月下寻诗。
库家不典更愁人,作么经营米与薪。自出俸钱权抵当,雪霜时候反如春。
中丞秉节海涛清,南士勤王最有声。且喜文章见关系,独于幽渺有经营。
月中哀角梅长落,云里悲笳气不平。试为诸军图主客,临淮身手孰长城。
飞霙顷报丰年庆,天瑞由来应克诚。喜见农祥已晨正,将持嘉种奉亲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