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叶轻云帐薄罗,坐看膏泽洒庭柯。风前芳杏红香减,烟外垂杨绿意多。
声落檐牙飞短瀑,点匀池面起圆波。晴来西北凭栏望,拂黛遥峰濯万螺。
猜你喜欢
宰嚭(pǐ)亡吴国,西施陷恶名。
浣纱春水急,似有不平声。
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,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。
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,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。
参考资料:
1、吉林大学中文系.唐诗鉴赏大典(十二):吉林大学出版社,2009:118-119.
2、尚作恩.晚唐诗译释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7:286-288.
宰嚭:即伯嚭。春秋时,吴国太宰,又称太宰嚭。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,吴王夫差打败越国,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,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,回国后卧薪尝胆,终于灭了吴国。陷:落得,这里指承担。
浣:洗。
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,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。苎罗山下临浣江,江中有浣纱石,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,西施滩因而得名。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,而是针对“女人祸水”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,为西施翻案。
这首诗立意新颖,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。上联平平道来,旨在澄清史实。据《史记》载,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,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(西施在其中)贿通吴太宰伯嚭,准许越国求和,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,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。这就是历史的真相。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:“宰嚭亡吴国,西施陷恶名。”这个“陷”字用得十分精当,推翻了“女人祸水”论,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。
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,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。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,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,用抒情的笔触,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。春天到了,江河水涨,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,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,诉说着世事的不平。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,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,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:“似有不平声。”这“似有”二字,选用得非常得体,真切自然,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。这一联,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,在议论中渗透感情。
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:“家国兴亡自有时,吴人何苦怨西施。西施若解倾吴国,越国亡来又是谁?”比较起来,两诗的立意相似,又各具特色。罗诗议论充分,能联系“时运”来分析国家的兴亡,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;崔诗发议论,不仅诉诸理智,而且诉诸感情,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,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。
九州不足步。
愿得凌云翔。
逍遥八纮外。
游目历遐荒。
披我丹霞衣。
袭我素霓裳。
华盖芬晻蔼。
六龙仰天骧。
曜灵未移景。
倏忽造昊苍。
阊阖启丹扉。
双阙曜朱光。
徘徊文昌殿。
登陟太微堂。
上帝休西棂。
羣后集东厢。
带我琼瑶佩。
漱我沆瀣浆。
踟蹰玩灵芝。
徙倚弄华芳。
王子奉仙药。
羡门进奇方。
服食享遐纪。
延寿保无疆。
史局逾年别,重来已涕零。朱书未绝笔,又欲汗新青。
城南雅集忆承平,近局时时隔巷迎。酒肆未随朝市改,梦华元老话东京。
儿时万死避胡兵,敢料时清毕此生。
已迫九龄身愈健,熟观万卷眼犹明。
深深小坞梅初动,潋潋清溪水欲平。
安得飘然从此逝,缑山风月听吹笙?
秋日楼台在空际。画角声沈,历历寒更起。深院黄昏人独自。想伊遥共伤前事。懊恼当初无算计。些子欢娱,多少凄凉味。相去江山千万里。一回东望心如醉。
晚岁多悲风,江湖浪峥嵘。
扁舟渺无依,日暮犹孤征。
重岗拥滞协,迥隰飘浮霙。
系舟古岸边,缆断舟复横。
天寒鸿雁稀,滞留知旅情。
颓崖震林谷,客子心夜惊。
披衣待清晓,缺月西南明。
远游多所怀,益遣归思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