准拟清光满十分,论文那用醉红裙。
天公有意韬阴采,风伯无威扫曳云。
东道浴儿方洗腆,南斋留客更殷勤。
朦胧碧涧三更路,衣袂悠然桂子芬。
猜你喜欢
癯槁岩下士,迹隐心捷径。汗颜尘中夫,谄笑幸游骋。
贤哉陈夫子,两不伤厥性。洁身风波涂,独若万钧锭。
不负夫君托,能成令子才。断机知学进,减食为宾来。
庭桂秋芳满,江鱼晓燕开。愿言萱背永,常献菊花杯。
鲁客抱白鹤(hè),别余往泰山。
初行若片云,杳在青崖间。
高高至天门,日观近可攀(pān)。
云山望不及,此去何时还。
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,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。
入山群岩如片雪,山路杳在青崖间。
过去南天门,日观峰即可登攀。
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,此去不知何时回还?
参考资料:
1、詹福瑞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634-635
2、陈文新,王山峡编注.历代山水诗选:云南人民出版社,1989.04:46-48
鲁客:指范山人。鲁客抱白鹤:这里说“鲁客抱白鹤”,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,在形象上又比“白鸡”、“白犬”更美。
杳:远。
天门:指泰山的南天门。日观:日观峰。在泰山玉皇顶东南。为岱顶观日出处。“旭日东升”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。
“鲁客抱白鹤,别余往泰山”,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,但诗人让他“抱”上一只“白鹤”,这样就引人注目了。于是,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。“初行若片雪”,了然在目;“杳在青崖间”,距离远了,看上去更小,但因为出现了青色(“青崖”)作为衬托,仍很清晰;“高高至天门,日观近可攀”,更高了,更远了,更小了,这时,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(“日”暗藏着红色)作底,所以还依稀可见;最后,“云生望不及”,“白鹤”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,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,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:“此去何时还”?
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。首先,诗人用首联“鲁客抱白鹤,别余往泰山”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。其次,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,友人离开初期是“”接下来是“”最后,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。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,直到“云生望不及”,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。
凉风剥高林,万树忽全裸。英华不可恃,荣者已先堕。
人生怀百忧,所见毋乃左!乾坤忽流劫,万汇尽一火。
死者为哀燐,存者仅硕果。出门念交旧,万里剩孤我。
嗟哉何酷毒,此罪天应坐。留此七尺躯,马革不得裹。
畀为愁城主,所值无一可。闻有古化人,天不能福祸。
我欲往从之,道远多坎坷。采桂持作楫,纫兰持作柁。
茫茫此愁海,远泛凌风舸。
行步步随。郎去苏台云水国。青青满地成轻掷。闻君车马向江南,为传春草遥相忆
相忆。顿轻掷。春草佳名惭赠璧。长洲茂苑吴王国。自有芊绵碧色。根生土长铜驼陌。纵欲随君争得。
清苕早试秋,便作练光浮。雨褪荷花瘦,风生蓼叶愁。
一声离岸橹,几个入城舟。惆怅田鸟响,关心卒岁忧。
琳馆依珠树,青山走游龙。水流疑动石,云低不碍钟。
将寻采芝侣,于此谢尘踪。